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基于四维天线理论和强互耦效应的阵列天线技术研究

陈益凯  
【摘要】:各种现代无线电子系统的飞速发展促使着天线系统朝着多功能、高性能以及低成本方向发展。单个天线单元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很难满足现代无线电子系统所追寻的波束可赋形、可扫描、低副瓣/超低副瓣等特性要求。而阵列天线由于具有较大的设计自由度,自然成为应对上述需求的最佳选择。时至今日,阵列天线的理论体系近乎完整,人们广泛认为阵列天线的研究已经极为成熟。遗憾的是,现有的阵列天线设计思路大多还停留在阵列天线这一概念诞生的那一历史阶段,本文将这类阵列天线技术称为常规阵列天线技术。而常规阵列天线的性能往往难以满足如今新应用背景下提出的要求。近年来,随着电磁研究领域诸多学科分支的发展,一些看似与阵列天线无关的技术,却一直引导着天线工程师积极探索新的物理机理和设计理念。本文将这类全新的阵列天线技术称为基于新物理机理的阵列天线技术。然而,到目前为止,有关基于新物理机理的阵列天线技术研究少之又少,这主要是这些新型阵列天线设计理念偏离传统方法太远,国际天线研究领域对此类设计理念也较陌生,并未给予足够重视。因此,要使这些新型阵列天线技术成为解决诸多工程应用问题时的重大突破性技术,非常有必要对其开展系统的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实验研究以及应用基础研究。 正是基于这个目的,本文从新的视角研究了基于新物理机理的阵列天线技术。首先,受高速运动目标的多普勒效应启发,我们在阵列天线中引入了四维天线理论,使得传统意义上的阵元幅相加权能够通过时间加权方式实现,从而使阵列天线设计具有更大自由度。我们还在此研究中开发了一套完整的阵列天线优化设计软件。其次,受基于紧密排列偶极子的宽带频率选择表面(FSS)设计思路启发,本文通过在天线单元之间引入强互耦效应实现了多种宽带相控阵天线,并针对不同设计要求提出了具体的设计思路。此项相控阵天线新技术消除了传统宽带相控阵设计中减弱或补偿互耦效应这一设计框架带来的限制,为超宽带相控阵天线设计开辟了新途径。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可概述如下: 1.基于种群进化的现代优化理论与算法研究 深入研究了用于阵列天线优化设计的现代优化理论与算法。通过引入精英保留策略下的多次种群初始化技术、精英邻域内的深度搜索技术、种群动态更新技术以及基于多次变异的病态个体修正技术四项改进措施,提出了修正差分进化算法(Modified Differential Evolution Strategy, MDES)。数值试验证明MDES具有如下优越性:(1)兼顾深度搜索和广度搜索能力,并在二者之间找到了平衡;(2)解决了非凸优化问题中普通优化算法收敛速度缓慢的问题;(3)解决了非凸优化问题中普通优化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难题。针对含有数字移相器的阵列天线设计问题,我们提出了混合型差分进化算法(Hybrid Differential Evolution Strategy, HDES),实现了对同时含有离散参数和连续参数优化设计问题的求解。针对含有多项矛盾指标要求的阵列天线设计问题,我们还研究了基于差分进化算子和目标分解的多目标、多尺度优化算法,数值试验表明该方法去除了单目标优化算法中需要反复调节目标函数中加权系数的困扰,并且一次优化可以产生一个包含多个Pareto最优解的解集。 2.四维天线阵面阵的高效综合方法研究 在基于种群进化理论的四维天线阵面阵的优化设计中,需要成千上万次地进行方向图计算,这是阵列综合过程最为耗时的部分。为解决此问题,我们研究了大型平面阵列的快速计算方法,将阵列方向图的空间计算域映射到二维快速傅立叶逆变换(2D IFFT)的变换域,使得原问题中的累加求和运算转换为快速傅立叶逆变换运算,提高了计算效率。此外,我们提出了使用等幅馈电的三角栅格平面阵列实现低副瓣和差波束,并采用基于2D IFFT和MDES的联合优化设计方法,大大提高了波束综合效率。针对低副瓣三维复杂赋形波束设计问题,我们一改传统Woodward- Lawson方法中的等幅直线阵加权拟合技术,提出了基于泰勒直线阵加权的新型二维Woodward- Lawson技术,这为低副瓣或超低副瓣三维复杂赋形波束设计提供了最为直接有效的技术途径。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低副瓣波束都是在激励幅度动态范围极小的条件下实现的,这在常规阵列天线中是无法做到的。 3.四维阵列天线的工程应用基础研究 在单脉冲雷达系统的应用研究方面,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向相位中心移动模型的四维天线阵线阵单脉冲雷达系统。其新颖性在于:(1)同时在不同频率上实现和差波束,接收一个目标回波能得到两个高频角误差信号,并且接收和差波束性能较常规阵列天线易于控制,获取角误差信号时间更短,在相同时间内获得的目标测角精度更高。(2)通过合理设计阵元激励和工作时序,容易在边带上合成强干扰源,适于在有电子反对抗需求的系统中使用。在智能天线应用研究方面,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四维天线阵线阵接收功率最小化原理的自适应置零技术,该方法与传统自适应置零天线阵相比具有如下显著优势:(1)时间的控制比激励幅度的控制更容易、更准确;(2)可以产生更深的零深;(3)对主波束的扰动更小。 4.基于强互耦效应的宽带相控阵天线技术研究 从强互耦效应的不同实现方式出发,首先研究了基于强电容耦合偶极子的宽带相控阵,并随后提出了基于八角环单元的强电容耦合宽带相控阵天线设计方案。在此研究基础上,我们还提出了强互耦宽带相控阵的“增益-带宽”择优设计方案。基于强电容耦合偶极子的宽带相控阵的理论和实验结果表明该天线具有6:1的宽频带特性,且扫描范围达±45°。基于八角环单元的强电容耦合宽带相控阵的理论和实验结果表明该天线具有4.5:1的宽频带特性,且扫描范围达±45°。 5.基于强耦合调谐技术的低剖面宽带微带天线单元设计方法研究 提出了基于强耦合调谐技术的低剖面宽带微带天线设计方法。理论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将天线剖面高度从传统设计中的8%波长降低到4.3%波长,而天线的宽带特性依然保持。这是强电容、电感耦合技术在低剖面宽带天线单元设计中的初次尝试,这一技术丰富了现有的低剖面宽带微带天线设计方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7条
1 马衍;孙慧峰;;一种强互耦阵列天线的校正方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年13期
2 庄君明;李龙军;;共享孔径交错稀疏阵列天线互耦误差建模与校正[J];电信科学;2018年09期
3 李畅游;多波束阵列天线单元互耦效应分析[J];舰船电子对抗;2004年03期
4 Robert C.Hansen ,尚达 ,王勤;相控阵天线和自适应天线的最近进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80年01期
5 李小秋;孙红兵;朱富国;周志鹏;;一种大型阵列天线散射特性快速计算方法[J];现代雷达;2018年05期
6 卓超;张福顺;武向文;张洪银;;低互耦星载相控阵天线设计[J];电波科学学报;2018年02期
7 刘小飞;张旭东;牛宝君;;一种机载平台轻量化米波阵列天线[J];现代雷达;2018年04期
8 陈腾博;陈轶博;焦永昌;张福顺;;考虑互耦效应的六边形天线阵方向图综合[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7年04期
9 芦海平;吕涛;罗建;;基于互耦测试的相控阵天线系统校准研究[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8年08期
10 唐宝富,王浚海;稀疏阵列天线结构设计[J];电子机械工程;2004年04期
11 R.S.Elliot;W.R.O'Joughlin;黄漪;;考虑内部互耦裂缝阵列天线的设计[J];现代雷达;1989年06期
12 周雯;伍捍东;程光伟;陈奇;;相控阵印刷偶极子阵元间互耦技术研究[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19年03期
13 张云;;相控阵天线近场幅相校准[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07年06期
14 水孝忠;梁洪灿;蒋凡杰;;阵列天线耦合抑制技术研究[J];航天电子对抗;2021年03期
15 王迪;王雪梅;何岷;张金昌;景海;;基于有源单元方向图等效法的弹载相控阵天线互耦补偿[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年32期
16 杨颖;李伟东;薛翠薇;朱秋明;廖志忠;陈小敏;;互耦效应对不同阵列流型相关性的影响[J];电信科学;2018年05期
17 刘攀龙;;相控阵天线间收发隔离影响分析[J];舰船电子对抗;201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袁乃昌;付云起;张国华;朱畅;;超宽带渐变开槽阵列天线[A];200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石吉锋;洪家财;段玉兴;;互耦效应对泰勒阵列天线的影响分析[A];第三届全国嵌入式技术和信息处理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马汉清;石俊峰;田江;;基于3D打印的新型脊喇叭阵列天线研究[A];2016年全国军事微波、太赫兹、电磁兼容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4 朱莉;高向军;胡立忠;吴国成;;微带阵列天线的互耦影响研究[A];2017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7年
5 蔡木仁;刘波;;基于投影法互耦补偿的线阵方向图综合[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6 胡沥;高本庆;;FDTD分析二项式阵列天线[A];200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钟尚杰;秦卫平;;基于改进的快速定点独立分量分析算法的阵列天线互耦误差盲估计[A];2009年全国无线电应用与管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王娜;梁薇;李莉;;互耦对四元微带天线阵性能影响的仿真与分析[A];第17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彭麟;仇玉杰;谢继杨;姜兴;;宽频单负材料隔离板抑制阵列天线间互耦研究[A];2015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15年
10 张德斌;;阵列天线的天馈一体化研究与应用[A];1997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7年
11 陈文俊;;数字阵列天线测量初探[A];2013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12 陈琦;张屹遐;何晓阳;赵永久;;毫米波阶梯型渐变介质棒阵列天线设计[A];2013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13 林曦;王书楠;倪文俊;潘伟;;一种阵列天线的余割平方赋形设计[A];2013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14 张璇;李建瀛;张兆林;;K频段印刷振子阵列天线设计[A];2013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15 吴知航;章文勋;;空馈阵列天线家族及其谐振机制分析[A];2013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16 袁桂山;王锐;董小春;邓启凌;杜春雷;;一种错位排列的喇叭阵列天线[A];2013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17 玄晓波;刘超;周小林;;一种新型低剖面多波束阵列天线的研究[A];2013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18 金荣洪;叶声;梁仙灵;耿军平;;平面阵列天线技术研究[A];2013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19 朱从光;赵亮;邓淑英;聂卫科;;阵列天线栅瓣特性研究[A];2013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20 傅佳辉;杨国辉;张狂;孟繁义;吴群;;小型化电控扫描阵列天线新技术的研究[A];2013年全国天线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益凯;基于四维天线理论和强互耦效应的阵列天线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梁伟龙;无线通信天线设计及四维阵列天线优化综合[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3 刘金海;移动通信系统中宽带天线及宽带阵列天线小型化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4 徐艳红;新体制频率分集阵列天线距离/角度域波束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5 张铎;基于时序相位权重的单射频通道数字波束形成阵列天线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6 张翀;折叠式反射阵列天线关键技术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6年
7 姚阿敏;时间调制阵列天线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年
8 刘熠;全向天线与单脉冲阵列天线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9 郭华;阵列天线综合及子阵列划分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5年
10 鲍健慧;自适应阵列天线互耦校准方法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11 刘广;新型高效率传输阵列天线研究[D];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16年
12 韩春晖;宽带微带反射阵列天线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2017年
13 周文阳;超宽带相控阵天线辐射与散射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21年
14 李华;微带反射阵列天线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5 户利国;启迪于植物叶片的通道网络/基体模型及应用探索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16 谷立;大型稀疏阵列天线综合与共口径阵列天线设计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17 李晖;宽带天线和轨道角动量天线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18 王紫阳;电磁耦合调控天线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19 张政;新型聚焦阵列天线研究与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21年
20 刘昊;基于基片集成波导的无人机载相控阵天线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2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肖涵;考虑互耦效应的非均匀阵列天线布局优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21年
2 王垚;互耦对阵列天线的影响及补偿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3 黄敏;阵列天线特征电流快速分析方法[D];南京理工大学;2017年
4 王敏;阵列天线的结构—电性能影响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5 王岩;互耦对无源相控阵天线的性能影响及抑制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6 苗菁;基于远场方向图诊断相控阵天线失效阵元的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7 孙娅云;互耦条件下相控阵天线的配相校准技术[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8 刘聪;X波段Vivaldi阵列天线单元及互耦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9 和凯;阵列天线与宽带天线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10 戴竞;强耦合超宽带相控阵列天线设计与实现[D];南京理工大学;2017年
11 饶佳人;阵列天线互耦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12 吴敏;基于矩量法的阵列天线互耦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13 杨迪;宽带宽角度扫描平板阵列天线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14 李珍珍;无人机机载阵列天线系统性能影响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15 李颖;均匀圆阵列天线系统性能分析[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16 袁征;双极化无限长缝阵列天线技术[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17 陈柏燊;阵列天线设计及非线性校准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18 杨雨琦;稀疏阵列综合新技术研究[D];厦门大学;2019年
19 李琛;阵列天线带宽扩展与波束扫描的研究与设计[D];湖南大学;2019年
20 王天宇;强互耦超宽带相控阵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2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