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扩展目标的检测算法研究
【摘要】:随着雷达距离分辨率的提高,雷达回波中观测目标分布在多个距离单元,杂波单元面积显著减小。此时,基于点目标和大面积杂波的传统检测理论不再适用,亟需对距离扩展目标检测的相关理论和技术进行研究。
本文围绕高斯/复合高斯杂波中的距离扩展目标检测问题,开展了如下工作:
1.针对典型复合高斯背景中的距离扩展目标检测问题,提出了K、Weibull和G0分布杂波背景中的最优检测器,并与现有的两步GLRT检测器进行比较,仿真实验表明两步GLRT检测器具有准最优的检测性能,而影响该检测器性能的主要因素是相干斑(speckle)的协方差矩阵估计。
2.针对复合高斯杂波相干斑协方差矩阵的最优估计问题,从理论上证明了迭代MLE估计量估计性能最优,且其性能主要受到邻近纯杂波(辅助数据)可用距离单元数的影响。
3.针对没有辅助数据的复合高斯杂波中的距离扩展目标检测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AR过程的ARGLRT-CG检测器。其检测性能比现有的ARGLRT-HTG检测器改善了约3 dB。
4.针对小相干样本数的ARGLRT-CG具有检测性能损失的问题,对于缺乏辅助数据的复合高斯杂波,提出了IARGLRT-CG检测器,其检测性能比ARGLRT-CG检测器改善了约2~3 dB。
此外,针对高斯杂波中距离扩展目标的检测问题,提出了AR-OS检测器和Bayesian-GLRT检测器。其中,AR-OS检测器比现有的AG-OS检测器更易工程实现和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而Bayesian-GLRT检测器比AG-OS检测器具有更好的检测性能。
上述距离扩展目标检测算法,已经过仿真验证。其中,仿真参数是由国际通用的IPIX雷达实测数据估计得到的。
|
|
|
|
1 |
郭庚麒;;基于海明距离的多重否定选择异常检测算法[J];微计算机应用;2009年05期 |
2 |
陈远征;赵宏钟;付强;;扩展目标检测的陷落损失问题与改进方法[J];雷达科学与技术;2010年03期 |
3 |
刘伟,诸昌钤;一种联合式自适应多用户检测算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
4 |
刘利;董惠;王栋;薛宏民;;一种基于小波的人像检测快速算法[J];金卡工程;2006年08期 |
5 |
汪慧敏;高晓智;黄显林;宋卓越;;基于改进负选择算法的异常检测[J];计算机仿真;2008年05期 |
6 |
武良明;;基于FPGA的LTE MIMO检测器设计[J];数字通信;2010年06期 |
7 |
孟祥伟,曲东才,何友;高斯背景下距离扩展目标的恒虚警率检测[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5年06期 |
8 |
;ADI公司RF检测器IC系列产品提高了手机通话可靠性并延长了其电池工作寿命[J];电子技术应用;2003年03期 |
9 |
王勇,刘文江,胡怀中,高雪飞,胡军;多传感器检测系统的多步反馈融合算法[J];传感技术学报;2003年03期 |
10 |
刘鹏;;增加检测器覆盖非自体区域的简单方法[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0年03期 |
11 |
周广荣;;扫描电镜图像最优条件的选择研究[J];电子显微学报;2011年02期 |
12 |
陆林根;秩二进积累(RQ)非参量检测器[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81年01期 |
13 |
方再根;非瑞利杂波环境中的雷达检测[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81年04期 |
14 |
方再根;韦伯杂波中雷达非参量检测性能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82年02期 |
15 |
;科研通讯[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83年08期 |
16 |
左伯莉;杨静韬;易良平;戴金水;朱清理;;气相色谱—红外激光光声检测器的研究[J];应用激光;1993年01期 |
17 |
张兵,董臻,梁甸农;极化目标检测算法性能评价研究[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1年03期 |
18 |
霍伯牛,唐丽,孔清福;光纤通信检测器MFOD3100[J];国外电子元器件;2001年01期 |
19 |
;ADI公司射频功率检测器取得新突破[J];电子产品世界;2004年12期 |
20 |
刘树林;丛蕊;冷建成;王金东;孟庆武;;小波包特征免疫检测器在设备异常状态检测中的应用[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