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隐喻理解中的常规性和适宜性研究

许群  
【摘要】:在隐喻理解研究中,归类理论和生涯理论对隐喻理解过程有着不同的观点。归类理论认为隐喻理解是归类过程:将本体纳入到喻体的类别中,从而继承那个类别的相关特征。归类理论认为,隐喻是指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常规性并不是隐喻理解的重要调节因素,因为常规性只涉及到喻体概念。相反,该理论认为是适宜性调节隐喻理解,因为适宜性涉及到本体和喻体的交互作用。隐喻生涯理论认为,隐喻的加工取决于隐喻的常规性。当隐喻喻体在其用法“生涯”中变得常规时,它就从比较加工转变为归类加工。根据生涯理论,人们理解新颖隐喻,运用的是比较加工策略;而理解常规隐喻,则是运用归类加工策略。 虽然常规性和适宜性在理论上是两个独立因素,但是以往的绝大多数研究在验证这两个因素中的某一个因素时没有控制其他因素,从而混淆了这两个因素。因此,通过实证研究,独立控制常规性和适宜性,考察其对隐喻理解加工过程的影响将会区分隐喻的归类理论和生涯理论。 本论文有两个研究目的。第一,探索隐喻整体的适宜性和喻体的常规性等因素在隐喻理解中的作用,以及相互间是否存在交互影响。第二,通过探索汉语环境下影响隐喻理解过程的指标因素,为现有的隐喻理解理论提供实证研究结果的支持。 实验一、二、三分别考察了常规性和适宜性对比喻句的语法形式偏好、比喻句的理解速度和可理解等级以及隐喻归类倾向的影响,实验四考察了抽象性在隐喻理解中的中介作用。实验结果显示适宜性对比喻句的形式偏好、理解速度和可理解等级以及归类倾向有显著影响,而常规性的影响并不显著,并且抽象性的中介作用也并未被证实。 通过实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结论1:在汉语隐喻理解中,比较适用的是归类理论。2:汉语隐喻理解加工机制的首要影响因素,是隐喻的适宜性水平,而不是隐喻的常规性水平和抽象性水平。3:在语法形式上,高适宜表述更偏向归类形式(即隐喻形式),低适宜表述更偏向比较形式(即明喻形式)。4:在理解时间上,高适宜比喻快于低适宜比喻。5:在可理解等级上,高适宜比喻的可理解性高于低适宜比喻。6:在归类倾向上,隐喻越适宜,本体越有可能被纳入喻体命名的范围内。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鹭;;隐喻的理解与语境——以《红楼梦》隐喻为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赵国龙;;从关联理论看认知语境对隐喻理解的影响[J];商洛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3 陈惠芳;;认知语境与隐喻理解[J];绥化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4 王维;;浅谈英语阅读中的隐喻理解[J];科技信息;2010年36期
5 陈治安,蒋光友;隐喻理论与隐喻理解[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6 胡爱民,陈晓红;英语隐喻的理解[J];科技创业月刊;2005年03期
7 刘红;;论语境对隐喻的影响——语境下的隐喻表达与理解[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8 郑艳霞;;隐喻理解的语用认知视角[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汤洁;;大学英语教学中隐喻对语言输入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龚玉苗;周榕;;隐喻理解的ERPs研究述评[J];心理学探新;2009年02期
11 王振环;;隐喻认知与英语听力教学[J];考试周刊;2009年28期
12 龚玉苗;周榕;;隐喻生涯模型及其解释力[J];外国语文;2009年03期
13 李运华;;儿童身体隐喻理解发展特征[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14 余芳;;隐喻理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5 余芳;;注重隐喻理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6 刘雁;;浅谈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俄语隐喻[J];林区教学;2008年07期
17 ;隐喻话语理解的语用认知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18 李杨源;陈建生;;英汉谚语中隐喻的认知解读[J];文史博览(理论);2009年08期
19 旷战;;合作违反视角下的隐喻认知理解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0 孙毅;陈朗;;真实条件理论和认知语义学对隐喻理解机制的交叉接口研究[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明华;杨郑鑫;张祎然;;服务于县域的县城中小学适宜性规划初探——以陕西韩城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邹金秋;吴文斌;;基于GIS的牧草适宜性决策系统构建[A];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李济涛;;浅议住宅设计的适宜性[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8卷)[C];2007年
4 邹维娜;高炜华;;对城市水景观的思考——以上海市为例[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5 黄华新;徐慈华;;汉语隐喻逻辑表征的个案分析[A];第二届海峡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6 谢劲松;;隐喻与形而上学[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金星龙;赵俊英;岳俊杰;王雯;关文玲;;污灌区农作物重金属污染及其种植适宜性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8 蒲金涌;邓振镛;姚小英;王立科;;甘肃糜子(Panicum miliaceum L.)生态气候适宜性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9 杜若飞;冯怡;徐德生;章波;陈炯良;;干法制粒在中药提取物中的适宜性研究[A];2009全国中药创新与研究论坛学术论文集[C];2009年
10 朱家璈;;质量管理的“三环模式”——兼论“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及其他概念[A];新世纪第一次中国ISO9000论坛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伟;大学科技园适应性规划设计模式的探索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2 魏耀章;认知能力和语言水平对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和生成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3 智颖飙;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 Maxim)异地保护生物学基础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4 张继文;中日古典定型诗歌中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5 季安锋;汉语预设触发语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6 裴小倩;全球化背景下有关中国学前教育的地域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唐胜传;复杂场地高坝建设适宜性的工程地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8 周贤君;湖南省主要农作物生产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及高效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9 甄江红;濒危植物四合木生境的景观动态与适宜性评价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10 贺勇;适宜性人居环境研究——“基本人居生态单元”的概念与方法[D];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群;隐喻理解中的常规性和适宜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常雪莲;表象对隐喻理解的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敏;界面隐喻理解的探索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马玉俊;隐喻理解加工策略的选择机制[D];河南大学;2009年
5 杨英新;隐喻理解中抑制机制的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谭洪霞;认知语境在隐喻理解中的功能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7 陈琛;面向隐喻理解的认知属性知识库[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孙毅;论语境对隐喻理解机制的指针作用[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9 王锡艳;英语学习者隐喻理解过程中的文化制约[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10 孙霞;塔里木河中下游退耕适宜性评价技术体系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江;审核的适宜性是审核有效性的前提[N];中国国门时报;2006年
2 王恩泽;小型组织的体系特点及适宜性审核[N];中国国门时报;2008年
3 沁源县人民法院院长 庞剑威;“适宜性”司法有利于规范社会导向[N];长治日报;2010年
4 成讯;三类重灾地区建不同城镇居住区[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5 付云霞 李清平 尹明泉;青岛划定垃圾填埋区[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6 彤晖 编译;《金融时报》时装编辑凡妮莎·弗里德曼 西服和适宜性[N];中国服饰报;2010年
7 吴丹 罗洋;浅议当前减税的适宜性[N];财会信报;2007年
8 记者 原二军;北京两区域战略环评公开招标[N];中国环境报;2006年
9 记者 牛金辉;选择种羊兼顾地域适宜性[N];新疆科技报(汉);2008年
10 马艳红;把握适宜性是农村配备医疗器械的关键[N];中国医药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