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T薄穿通IGBT的设计
【摘要】:SPT-IGBT(Soft Punch-Through IGBT)革命性的制造工艺和结构为其带来了功耗低、功率处理能力强、速度快、可靠性高等优点,较大程度的发挥了硅片的性能,成为了IGBT以后的发展方向。但由于SPT-IGBT的制造是基于薄片工艺来实现的,因此工艺步骤精确度要求高,工艺设备复杂,作为商业机密目前只为几家半导体产业巨头所有。针对此问题,国内外众多半导体器件工作者进行了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当前工作主要集中在新理论结构和新工艺开发两个方面。
本文围绕SPT技术新理论、新结构和新器件结构进行研究。提出了新的理念-结合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和SPT技术的理论,并详细介绍了目前应用最广的两种宽禁带半导体材料GaN和SiC的基础理论以及其应用的范围。除此之外,基于目前的国内工艺制造水平对SPT-IGBT的工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首创的改进和优化措施,分析器件耐压特性及静态特性,讨论相关结构参数对器件性能的影响,并进行模拟验证。
第一,提出在SPT技术中采用宽禁带半导体的理论。该理论基于宽禁带高可靠性的理论,通过结合SPT技术进一步提高击穿电压以及工艺可靠性。由于宽禁带半导体能承受更高的击穿电场,高温高频特性优良,在SPT-IGBT中如果应用部分改型材料则可以优化耐压和导通电阻的折中,不需要电场截止缓冲层也能达到同样耐压。SPT技术结合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的理论,它突破了传统SPT技术的局限,是优化设计新一代IGBT耐压的普适理论。
第二,在SPT技术指导下,提出了几种新的工艺型SPT-IGBT。对目前的IGBT器件进行研究,基于新的SPT技术理论,选择了适合国内实际生产线的工艺设计,首次提出了新的高可靠性SPT-IGBT和低成本SPT-IGBT的设计,并由此建立了统一平台的工艺步骤。讨论了各自新型工艺型IGBT的优势。最后将这几种新型IGBT推广到试验中。
第三,对提出的两类新的SPT-IGBT器件进行了全方位的模拟和对比验证,同时结合了实际的工程经验,证明了其可靠性和实用性。
|
|
|
|
1 |
王秀珍,薛萍,王培英,杨玉侠;计算机硬件实验探讨[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2期 |
2 |
曾繁玲;;IGBT驱动与保护电路的研究[J];仪表技术;2007年07期 |
3 |
魏敏,王艳;新型微功耗变送器线路[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1995年06期 |
4 |
周昕杰;孙伟锋;;300 V IGBT的设计[J];电子器件;2007年06期 |
5 |
殷海波;许果;;IGBT驱动器EXB841保护电路的设计[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10年03期 |
6 |
曾繁玲;;IGBT驱动与保护电路的研究[J];电子质量;2007年03期 |
7 |
孙汉卿;袁磊;余周;雷进辉;;IGBT的驱动和过流保护电路的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9年17期 |
8 |
杨银堂,高洪福,温浩宇;碳化硅半导体技术新进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
9 |
裴亚男;浅谈数字逻辑电路功能级器件的教学[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
10 |
袁明文;SiC材料与器件[J];半导体情报;2001年02期 |
11 |
李雷;李文江;;IGBT超音频加热电源数字化控制的研究[J];仪器仪表用户;2007年04期 |
12 |
肖金泉,康殿继,张喜哲;大功率低漂移PTC发热器件的研制[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1994年03期 |
13 |
林君,朱宝龙;数据采集系统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J];石油仪器;1995年04期 |
14 |
袁明文,潘静;氮化镓微波电子学的进展[J];半导体情报;1999年03期 |
15 |
王宏;半导体电力电子器件发展概况及国内发展展望[J];微处理机;2002年02期 |
16 |
李和委;微波/毫米波器件及其电路的发展现状[J];半导体情报;1998年06期 |
17 |
韩英桃,吴斌,马瑞卿;几种IGBT与功率MOSFET栅极驱动电路的比较与应用[J];电子技术应用;1996年06期 |
18 |
陈坚邦;砷化镓材料发展和市场前景[J];稀有金属;2000年03期 |
19 |
李宏!高级工程师;HL401A IGBT厚膜驱动器[J];电子质量;2001年02期 |
20 |
;MiniSKiiP~II,SEMIKRON(赛米控)新一代IGBT模块[J];自动化博览;2003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