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超薄外延工艺的新型LDMOS设计
【摘要】:依托于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汽车电子新型节能芯片工艺研发及产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超薄外延技术的双扩散新型D-RESURF LDMOS,器件实现是基于一条应用于700V功率器件的高压BCD工艺平台,该平台是与华润上华工艺厂合作开发完成。本文所设计的LDMOS被集成在一款AC-DC单片式电源管理芯片上,要求在700V高耐压状态下实现AC-DC转换,保证电压维持5V左右的恒压输出。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一、在全新的高压BCD工艺平台上,利用MEDICI、Tsuprem4等仿真软件模拟工艺平台的工艺流程。设计了新型LDMOS器件的初级模型,确定了器件模型的漂移区和降场层的长度以及注入剂量范围,仿真验证体区浓度与阈值电压的关系。
二、根据已得模型的仿真数据结果,在D-RESURF LDMOS的降场层上应用VLD技术改善了表面电场的分布。在漂移区的设计上采用双阱注入技术,改变了体内与表面的N型杂质浓度分布,实现了反向击穿电压达到700V的同时,器件比导通电阻降为33?·mm2。在对双扩散新型D-RESURF LDMOS的结构进行最优化设计之后,对高压采样管sensorFET和中低压器件进行了联合仿真,得到芯片其他器件的仿真结构和注入剂量。
三、根据AC/DC开关电源芯片的设计要求,建立了一条兼容700v高压DMOS/40v中压MOS/5v低压CMOS器件的BCD工艺平台。该工艺可实现掩膜版层次少,器件兼容性高,工艺容差大等优化设计目标。新的工艺线可以满足在厚度为4.5μm的超薄外延层上开发耐压为700V以上功率器件的开关电源芯片。同时在CADENCE环境下根据工艺厂提供的版图设计规则,完成了高压LDMOS与sensorFET器件的器件版图设计;器件整体采用源端外包漏端结构,为改善器件的结终端耐压特性,在版图结构的弯曲处采用了漏端外包源端结构。
|
|
|
|
1 |
王磊;杨华岳;;高压LDMOS晶体管准饱和效应分析与建模[J];物理学报;2010年01期 |
2 |
罗卢杨,方健,罗萍,李肇基;具有降场电极U形漂移区SOI-LDMOS的耐压特性[J];半导体学报;2003年02期 |
3 |
方邵华,何杞鑫,姚云龙;一种适用于高压集成电路的新型LDMOS器件[J];微电子学;2003年02期 |
4 |
黄海涛;王伟国;;高压P阱LDMOS的结构分析及其参数分析[J];集成电路应用;2003年12期 |
5 |
廖小平;;0.18μm射频SOI LDMOS功率器件的研究[J];微电子学;2006年01期 |
6 |
刘晗;余振坤;郑新;商坚钢;;LDMOS功率器件在固态雷达发射系统中应用研究与实践[J];微波学报;2010年S1期 |
7 |
孙智林,孙伟锋,易扬波,陆生礼;高可靠性P-LDMOS研究[J];半导体学报;2004年12期 |
8 |
熊平,卢豫曾;表面电场整形高压RESURF LDMOST[J];微电子学;1996年04期 |
9 |
孙智林,孙伟锋,易扬波,陆生礼;LDMOSFET漂移区参数灵敏度分析[J];微电子学;2004年02期 |
10 |
唐本奇,王晓春,高玉民,罗晋生;RESURF 二极管的低温优化模型[J];电力电子技术;1997年04期 |
11 |
陈星弼;MOS型功率器件[J];电子学报;1990年05期 |
12 |
肖文锐,王纪民;三端自由高压LDMOS器件设计[J];微电子学;2004年02期 |
13 |
高雯;杨东旭;余志平;;一个带自热效应的新型LDMOS解析模型[J];微电子学;2009年04期 |
14 |
张波;段宝兴;李肇基;;具有n~+浮空层的体电场降低LDMOS结构耐压分析[J];半导体学报;2006年04期 |
15 |
高海,程东方,徐志平;高压功率集成电路中LDMOS的设计研究[J];电子器件;2004年03期 |
16 |
邓兰萍;王纪民;;一种LDMOS高压运算放大器的设计与实现[J];微电子学;2006年01期 |
17 |
宋李梅;王文博;杜寰;夏洋;;高压n LDMOS漂移区的设计研究[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07年06期 |
18 |
孙智林,孙伟锋,易扬波,吴建辉;一种新型低阻SOIP-LDMOS研究[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04年01期 |
19 |
吴秀龙,陈军宁,孟坚,高珊,柯导明;SOI LDMOS晶体管耐压结构的研究[J];半导体技术;2005年03期 |
20 |
苏健,方健,武洁,张波,李肇基,罗萍;700V单晶扩散型LDMOS的特性与模型[J];微电子学;200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