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雷达目标距离像识别研究
【摘要】:现代雷达技术的兴起为雷达目标识别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宽带雷达获取的高分辨距离像反映了目标散射点沿雷达视线的径向距离分布细节,不仅提供了比低分辨雷达目标回波更多的特征信息,而且还避免了二维或三维成像过程中复杂的运动补偿和过多的成像耗时,具有易于获取和处理的独特优势。因此,近年来基于高分辨距离像的目标识别受到了雷达科技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本文主要集中于特征提取和分类识别这两个环节,层层深入地展开对雷达多目标距离像识别理论及技术的相关研究。主要工作和创新概括如下:
(1)针对经典核方法中大散布矩阵特征分解的运算压力问题,提出了两种基于扩展二分类辨别单元的核方法。这两种核方法均采用了“一对一”策略,通过拆分和重组,将大散布矩阵划分成若干小散布矩阵,并分别按串联和并联方式进行组合。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核方法均能有效降低训练耗时,并能改善识别性能,非常适用于多目标识别。
(2)针对多目标识别中辨别信息的质量和数量孰重孰轻问题,设计出三种辨别信息提取模型,即:被动识别和总体挑选类中绝对辨别信息(Passive recognitionand General selection for Among-class absolute discriminant information, PGA)模型、被动识别和个体挑选类间相对辨别信息(Passive recognition and Individual selectionfor Between-class relative discriminant information, PIB)模型以及主动识别和个体挑选类间相对辨别信息(Active recognition and Individual selection for Between-classdiscriminant information, AIB)模型。理论分析表明:PGA模型侧重于辨别信息的质量,而PIB和AIB模型侧重于辨别信息的数量。
(3)将广义辨别分析(Generlized DiscriminantAnalysis, GDA)应用于PIB和AIB模型中,由此产生了两种针对辨别信息数量的核方法,即:基于PIB模型的GDA(PIB-based GDA, PIB-GDA)和基于AIB模型的GDA(AIB-based GDA,AIB-GDA)。与GDA比较,这两种核方法不仅能大幅降低训练耗时,还能提取更多辨别信息,具有良好的识别性能。
(4)对多智能技术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设计出一种多智能体识别模型。将GDA用于模型实现,由此产生了一种PIB-GDA与GDA并联组合的新方法,即综合GDA(Synthetic-GDA, S-GDA)算法。实验结果表明,S-GDA能实现PIB-GDA与GDA在识别性能上的优势互补。
(5)依据三种基本组合结构,本文提出了四种组合核方法。它们是,1.并联结构:基于核Fisher辨别(Kernel Fisher Discriminant, KFD)的多类综合辨别分析(KFD-based Multiclass Synthetical DiscriminantAnalysis, KFD-MSDA)和全局分布式KFD(Global Distributed KFD, G-DKFD);2.串联结构:基于多KFD的LDA(Multi KFD-based LDA, MKFD-LDA);3.混合结构:核混合辨别分析(KernelMixed Discriminant Analysis, KMDA)。实验结果表明,这四种组合核方法的识别性能从高到低依次为KFD-MSDA、G-DKFD、KMDA、MKFD-LDA,其中KMDA与GDA的识别性能相当。
|
|
|
|
1 |
付强;周剑雄;秦敬喜;石志广;胡磊;;雷达目标散射中心模型反演及其在识别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1年01期 |
2 |
刘华林;阳光;;改进核最近特征分类器与雷达目标识别[J];计算机工程;2009年21期 |
3 |
严卫,朱兆达;BP网络进化及其在雷达目标识别中的应用[J];数据采集与处理;1999年03期 |
4 |
陈大庆,保铮;基于多层前向网络的雷达目标一维距离像识别[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
5 |
吴秋荣;杨万麟;;基于NMFs-LDA的雷达目标距离像识别[J];现代电子技术;2007年19期 |
6 |
何松华,肖怀铁,孙文峰,郭桂蓉;高距离分辨率极化雷达目标匹配识别研究[J];电子学报;1999年03期 |
7 |
刘海君;基于小波和神经网络的目标识别方法[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
8 |
付耀文;张琛;黎湘;庄钊文;;多波段雷达融合一维超分辨成像技术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2006年10期 |
9 |
赵群,保铮,张守宏;强杂波干扰背景下高分辨雷达信号的模糊检测[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95年01期 |
10 |
宋万忠,苏显渝;激光三维扫描仪距离像的平滑和建模[J];光电子.激光;2001年12期 |
11 |
姜义成,顾建政,刘永坦;毫米波PSF雷达运动目标距离成像的补偿[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1997年04期 |
12 |
刘爱芳,朱晓华,陆锦辉,刘中;基于解线调处理的高速运动目标ISAR距离像补偿[J];宇航学报;2004年05期 |
13 |
刘爱芳,朱晓华,刘中;基于修正离散Chirp-Fourier变换的高速目标ISAR距离像补偿[J];航空学报;2004年05期 |
14 |
李自勤,王骐,李琦,孙剑峰;相干激光雷达距离像噪声机理及距离反常抑制[J];中国激光;2005年03期 |
15 |
耿福泉;黄正华;刘焱;;一维距离像的仿真研究[J];电子测量技术;2006年06期 |
16 |
张旭东,何松华,李保国;一种利用高分辨距离像提高圆锥扫描测角精度的方法[J];现代雷达;1999年04期 |
17 |
王贵生,王东进,陈卫东;多基地雷达系统一维距离像的三维成像[J];现代雷达;2005年04期 |
18 |
高广坦;李明;龙伟军;;宽带LFM信号距离像补偿技术研究[J];现代雷达;2005年11期 |
19 |
廖学军;保铮;;雷达目标距离像分类机理的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7年S1期 |
20 |
黎海涛,徐继麟;高分辨率雷达目标检测研究[J];仪器仪表学报;200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