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电网可视化分析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在对电网调度监控过程中,调度人员需要长时间对大量的调度实时数据监测,由于长时间监测大量的调度数据,会导致调度人员在视觉上的疲劳,对电网调度数据的敏感度大大降低,从而弱化了对电网运行状态的全面掌控能力。在传统的电力调度软件系统中,对数据结果会采用表格和图形化的方式给调度人员呈现数据,但这种数据推送方式缺乏概括性,也没有提示性,从而导致数据可阅读性差,不能提高电网调度监控人员的信息敏感度。宜宾电网可视化分析预警系统是一套自动化的的分析预警系统,系统采用C++语言开发,数据采用SQL Server。通过建立自动预警模型,根据可视化预警分析算法,由系统自主运行的一套电网可视化分析预警系统。该系统具有使用电网多维度分析的特点,具备全面的电网运行预警分析和辅助决策功能。该系统将原来EMS系统静态分析监测提升到动态分析预警。将系统的关注重点由原来的运行状态监控转移到数据的综合分析和预警决策上。通过该系统的实施,建设一套电网运行预警机制,提供数据快速、准确分析和结果展示的平台系统,为今后电网调度策略的提升、调度数据的挖掘和数据的展示提供新的模式。宜宾电网可视化分析预警系统采用电力系统运行状态分层机制,根据运行过程中运行人员对数据的关注程度和对调度监控的重要性用分层次方式加以区分,给运行人员推送必要的、可靠、关键的信息,再根据实际运行监测的需要用直观的图形、带告警分级的方式为运行人员提供数据。在第一级显示界面显示系统的整体运行状态,在整体运行界面上只显示少量的重要监控信息,当系统进入告警状态,系统立即启动图形化报警。系统的告警机制采用分级报警,即事先预设各种不同的告警级别,告警级别可以采用不同的颜色配置,如黄色是普通告警、红色是重要告警,颜色越深告警级别越高;在第二级显示界面展示运行人员关注的数据分析结果,这种数据分析是宏观的数据分析,数据可以通过三维图形化的方式展示一个或多个断面潮流。在宏观数据处理正常状态下,系统利用图形化界面展示与状态异常的距离的距离,反之,如果宏观数据处理异常状态,系统通过分析给出排除异常的对策供运行人员参考;第三级界面则展示监测信息的具体数值,其展示方式同样是采用可视化的图形界面。
|
|
|
|
1 |
毕晓君;李博;苍岩;;基于交互式决策的旋转基多目标可视化技术[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14年05期 |
2 |
吴萍,吴先良;高频区目标小角度双站散射特性的可视化电磁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
3 |
王仁超,李名川,石英;基于戏剧理论的可视化施工模拟框架[J];工程图学学报;2005年03期 |
4 |
梁振刚,袁志华,郝博;榴弹威力计算与性能可视化分析[J];沈阳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
5 |
杜慰纯;雷庆;庄子惠;;百年工程教育研究的主题演进可视化分析[J];现代情报;2013年05期 |
6 |
郑宜枫,孙钧;基坑工程中的可视化分析方法[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3年05期 |
7 |
李启元;杨亚桥;;态势可视化分析系统集成架构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09年03期 |
8 |
郑化浦;;基于互联网的各分散加气站的集中可视化监督管理平台[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年03期 |
9 |
朱慧蓉;水电工程施工场地选址可视化分析[J];电力信息化;2004年08期 |
10 |
田晓提,扈延光,沈海军;滑板车疲劳寿命可视化分析与优化设计[J];机械工程师;2005年09期 |
11 |
金丰年;孔新立;翁杰;周建民;;基于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块体稳定可视化分析系统[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S2期 |
12 |
吕凤霞;别锋锋;曾文;王世宇;;基于振动可视化的机械系统级故障诊断方法[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
13 |
贾明涛,王李管,潘长良;岩质边坡位移可视化分析系统研究[J];矿冶工程;2002年03期 |
14 |
;2000-2009年LED领域前沿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广东科技;2011年09期 |
15 |
贾明涛,王李管,潘长良;基于监测数据的边坡位移可视化分析系统[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8期 |
16 |
李楠;尹军;董贝;韩春江;葛雅川;;基于IEC61850的可视化故障录波分析系统[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2年04期 |
17 |
邢秀红;;基于可视化监控软件的设计与开发[J];硅谷;2013年09期 |
18 |
吴玲达;杨超;于荣欢;;基于并行的电子信息装备效能可视化分析研究[J];装备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
19 |
秦小波,欧海英,张为华;固体导弹总体方案论证可视化技术[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02年04期 |
20 |
钟登华,段文泉,宋洋,南春晖,郭享;水电工程可视化动态信息管理系统研究[J];水力发电学报;200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