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海杂波特性及其抑制技术的研究

赵翠  
【摘要】:海杂波是影响海面目标探测雷达性能的重要因素,因而海杂波抑制技术是雷达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而对海杂波特性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海杂波的认识,从而有助于雷达系统方案的设计和海杂波抑制算法的研究。论文针对海杂波特性及其抑制技术进行了如下的研究工作:首先,分析了海杂波后向散射系数与雷达工作频率、极化方式、海况、风向与雷达视角之间的夹角等物理量的关系;讨论了海杂波的空时相关特性、海杂波的四种统计分布模型(Weibull分布、Lognormal分布、复合K分布、广义复合分布)及其建模方法、海杂波幅度与功率谱的非平稳特征,并模拟了四种统计分布模型的海杂波。其次,详细阐述了海洋动力学参数的反演过程,分析了海况等级、风速、浪高之间的经验关系,提出了基于海洋动力学参数估计海杂波多普勒频率和谱宽,继而进行海杂波抑制方法的研究,并用IPIX雷达的实测海杂波数据进行了仿真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再次,分别研究了基于AR模型和基于SVM的海杂波抑制技术。在基于AR模型的海杂波抑制技术中,详细介绍了AR模型的基本理论,阐述了AR白化滤波器抑制海杂波的原理,用实测数据进行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在基于SVM的海杂波抑制技术中,详细阐述了SVM原理与SVM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分析了各参数对SVM性能的影响,并用实测数据进行仿真实验,比较其与AR模型的性能。最后,实现了基于PowerPC硬件平台的海杂波模拟软件设计。介绍了PowerPC的结构特点及其在处理复杂信号方面的优势,说明了嵌入式软件开发环境Tornado的特点、在该环境下实现海杂波的模拟的方法,并用原型仿真器VxSim进行仿真,给出了海杂波模拟的实验结果。论文中对海杂波特性的分析是海杂波抑制技术的研究基础,在三种海杂波抑制技术中,基于AR模型的海杂波抑制技术与基于SVM的海杂波抑制技术有良好的性能,而前者由于计算量小的特点,更易于工程实现,基于海洋动力学的海杂波抑制技术为海杂波抑制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PowerPC硬件平台的海杂波模拟器实现为与海杂波相关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来源。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玉石,康士峰,张忠治;海杂波的非线性测试[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5年01期
2 高远;张扬;;海杂波的K-分布建模与仿真[J];电子科技;2007年09期
3 张志敏;王大众;林黎明;;K分布海杂波建模与仿真[J];科技风;2009年06期
4 欧林晖;;海杂波幅度模型及参数估计综述[J];科技风;2010年12期
5 行鸿彦;龚平;徐伟;;海杂波背景下小目标检测的分形方法[J];物理学报;2012年16期
6 刘宁波;关键;黄勇;王国庆;何友;;海杂波的分段分数布朗运动模型[J];物理学报;2012年19期
7 费川;李吉宁;杨龙泉;;高频天地波联合传播一阶海杂波仿真分析[J];四川兵工学报;2013年06期
8 赵亚明;李就;孟雷;赵越超;;不同环境下海杂波特征仿真与试验研究[J];兵工学报;2013年08期
9 金亚秋,李中新;下视雷达对海杂波中船目标监测的散射回波数值模拟[J];科学通报;2002年16期
10 钱玉莹;李淑华;;基于混沌理论的海杂波背景下雷达回波数据处理[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11 王福友;周卫东;袁赣南;卢志忠;张艳辉;;基于局部回波幅值统计的海杂波背景下小目标检测[J];海洋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12 董华春,刘梅,权太范;高频雷达海杂波混沌特性的实验研究[J];高技术通讯;2000年03期
13 段刚;钱玉莹;王哲;;海杂波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J];科技信息;2009年35期
14 左雷;顾雪峰;邵伟;涂拥军;;雷达海杂波反演大气折射率剖面试验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7期
15 钱文振;纪永刚;王祎鸣;许乐达;戴永寿;于长军;;一种改进的地波雷达邻近距离单元格一阶海杂波对消方法[J];海洋科学进展;2013年01期
16 段永胜;谈亮;;基于基波海洋建模的末制导雷达海杂波仿真[J];舰船电子工程;2014年03期
17 高淑军;万国龙;;高效海杂波生成方法[J];电子测量技术;2005年01期
18 姜斌;王宏强;黎湘;郭桂蓉;;海杂波背景下的目标检测新方法[J];物理学报;2006年08期
19 黄卫东;李泳泽;陈佳智;陈雨林;林晓青;陈韩珊;;汕尾气象雷达异常海杂波的分析及处理[J];广东气象;2011年05期
20 童健,文必洋,王颂;强海杂波背景下的舰船目标检测[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周凯;张春荣;强勇;;盒维数估计法在海杂波目标检测中的应用[A];2008年中国西部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苏轼鹏;张永刚;;海洋大气环境对海杂波的影响[A];气象海洋环境与船舶航行安全论文集[C];2010年
3 周凯;张春荣;强勇;;几种用于短时海杂波目标检测的谱估计方法的比较[A];2008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4 刁海南;;叠加地海杂波调制的毫米波目标反射器[A];199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9年
5 邢相薇;陈振林;邹焕新;周石琳;;幅度SAR图像海杂波统计模型分析[A];第七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福友;海杂波混沌分形特性分析、建模及小目标检测[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2 许小可;基于非线性分析的海杂波处理与目标检测[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3 苏晓宏;海杂波的特性分析与目标检测处理[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张波;海杂波环境下的弱小目标检测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徐湛;海杂波建模及其背景下目标检测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6 李亚军;天发地收高频雷达展宽海杂波建模与抑制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时艳玲;高距离分辨海杂波背景下目标检测方法[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张雅斌;高频地波雷达干扰与海杂波信号处理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9 林三虎;基于混沌的非相干雷达海杂波抑制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10 杨俊岭;海杂波建模及雷达信号模拟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炜;雷达海杂波数据库建立及特性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2 李芾;基于实测海杂波数据的统计特性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朱玲;地、海杂波特征建模与参数估计[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4 周鑫鑫;海杂波特性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5 陈春芳;基于实测海杂波数据的目标检测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6 刘裕;海杂波特性分析与仿真[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杨海文;海杂波建模与实测数据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8 苏欣欣;雷达海杂波半经验统计建模和目标检测性能预测[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李琨;海杂波建模与仿真[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10 来庆福;海杂波背景下目标检测算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