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制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研究
【摘要】:科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是影响转制科研院竞争力强弱的决定因素。在市场竞争中,转制科研院所除了发挥自己的科研优势外,还必须利用科技成果转化效益来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以求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而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受到政治、经济、技术、市场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外,还受众多内部因素的制约,不同的转化模式将直接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及产出效益。因此,如何选择适当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是广大转制院所必须面对的难题。为此,通过总结四川建科院科技成果转化实践的经验,对转制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及其选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文章将转制院所现存转化模式归纳为自主转化模式、市场转化模式及合作转化模式三类,阐述了各种模式的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以四川建科院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例对每种模式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各种模式的优势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在分析转制院所发展现状和类型的基础上,研究了转制院所类型与成果转化模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院所类型对成果转化模式具有不同偏好,并以此提出了与转制院所类型相适应的成果转化模式选择建议。进一步,分析了转制科研院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范式。再次,基于转制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流程,运用模糊AHP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了相适应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模型。并进一步将综合评价方法运用到成果转化流程的五个阶段:成果转化市场前景分析、科技成果技术特征分析、自主转化能力评价、多方案转化模式选择综合评价及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后评价,使综合评价方法更具实操性。最后,以四川建科院的能量回收新风换气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实例,综合运用一系列综合评价体系对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全过程进行了全方位分析,在分析现有转化模式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候选转化模式,通过综合评价,最终确定“科技入股+联合投资”为最优转化模式。该模式产权结构明晰、利益分配合理,可实现多方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选择何种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并非一成不变,需根据企业的自身实力和外部环境不断进行调整。但文章从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流程入手,探讨了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综合评价选择的一般程序,具有普适性,对转制院所及其他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
|
|
|
1 |
张平;黄贤涛;;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1年07期 |
2 |
张平;黄贤涛;;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研究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12期 |
3 |
郁俊莉;;我国高新区研发转化模式与实施策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01期 |
4 |
郑华;;“产学研用”背景下高校学生专利转化模式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
5 |
俞晓燕;蔡洪宇;陈大华;;高校成果转化模式初探[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年S1期 |
6 |
张青;张磊;李林;喻凯;;天津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天津科技;2010年02期 |
7 |
倪宁;;创业失败经验对创业知识转化模式的影响[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1年02期 |
8 |
周顺居,黄敬前;“需求型”高校科技转化模式的理论和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3年06期 |
9 |
曾健;宜字头科技成果超常转化模式[J];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05期 |
10 |
王睿;王巍;张效清;;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07期 |
11 |
刘斌,连燕华;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探讨[J];中外管理导报;2002年01期 |
12 |
夏青;柳州;;高校与企业间科技成果的转化模式[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
13 |
贾玉花;;信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
14 |
魏然;关于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模式的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0年02期 |
15 |
许显滨,矫江,孟英,耿立清,罗新义,张树春;松嫩平原黑土带粮食高效益转化模式[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4年04期 |
16 |
张新君;“三个合力”下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J];科技成果纵横;1994年02期 |
17 |
宋伟;王兵;郭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5年12期 |
18 |
薛满玉,葛晶,王书贵;关于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科技成果纵横;1997年02期 |
19 |
帅相志,贺玉梅,刘国涛;山东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探析[J];科研管理;1998年06期 |
20 |
任向阳;郝素利;丁日佳;;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转化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