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o基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摘要】:SmCo基稀土永磁材料是功能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其制备而成的磁性器件,被大量应用于国防技术、航空航天、信息网络、自动化、微机电系统等多个领域。在SmCo薄膜的应用中,由于薄膜材料的形状各向异性难以克服,要得到可实用化、易磁化轴垂直面外的永磁薄膜来提供外场是部分磁性器件在薄膜化和片式化过程中一项瓶颈技术。本文针对SmCo基磁性薄膜的性能研究,制备了一系列SmCo薄膜,通过改变溅射功率密度、退火温度、退火方式、薄膜膜厚、添加不同元素缓冲层等方式,对薄膜的磁学性能进行了宏观调控,并通过振动样品磁强计(VSM)、X射线衍射仪(XRD)、原子力显微镜(AFM)等表征手段对薄膜磁性能进行宏观及微观表征,从而确定薄膜的最优磁性能。通过实验发现,在溅射靶材时,将功率密度设定为1.77W/cm2,工作气体维持在0.9Pa,添加Cr缓冲层,退火温度固定为700°C,膜厚800nm左右时,薄膜的磁性能最佳,此时薄膜的面内矫顽力为311.5Oe、矩形比为0.62、面外矫顽力为1070Oe、矩形比为0.17、饱和磁化强度为9.05kGs。最后本文研究了SmCo基薄膜在柔性基衬底上的应用,提出通过物理剥离的手段,实现高温退火下的SmCo基薄膜在柔性衬底上的转移,并取得了良好的磁学性能,转移后的薄膜面内矫顽力达1077Oe,饱和磁化强度为3.7 kGs,剩余磁化强度达1.3 kGs,此时薄膜的矩形比为0.35;面外矫顽力大小为1290Oe,饱和磁化强度为3.8kGs,剩余磁化强度的大小为1kGs,在面外,薄膜的矩形比为0.26,为在柔性材料衬底上实现高温薄膜的转移提供了新思路。
|
|
|
|
1 |
安士忠;张天丽;蒋成保;;高性能抗氧化SmCo高温永磁材料[J];航空学报;2014年10期 |
2 |
田悦;夏卫星;徐晖;桑成祥;陈国新;杜娟;张健;刘家平;;2∶17型烧结SmCo磁体磁畴壁钉扎机制[J];材料导报;2016年20期 |
3 |
巩劭廷;蒋成保;张天丽;;Fe对SmCo基高温永磁体微观结构及矫顽力的影响[J];金属学报;2017年06期 |
4 |
李元勋;彭龙;;650℃热基片上制备SmCo基永磁薄膜的内禀矫顽力研究(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5年04期 |
5 |
彭龙;李元勋;;SmCo基多元合金薄膜的成分调控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2年06期 |
6 |
郭朝晖;;高稳定性2:17型SmCo永磁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应用[J];功能材料信息;2007年05期 |
7 |
杜娟,易健宏,彭元东,李丽娅,唐新文,罗述东;高矫顽力2∶17型SmCo稀土永磁的时效处理与磁性能的研究[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年03期 |
8 |
李安华,董生智,李卫;烧结SmCo永磁材料的断裂[J];中国科学(A辑);2002年10期 |
9 |
刘吉延;马世宁;孙晓峰;李新;;SmCo薄膜磁控溅射沉积速率的影响因素[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
10 |
龚维幂;冯海波;于荣海;;吸铸对2:17型SmCo永磁合金内秉矫顽力的影响[J];中国稀土学报;2009年05期 |
11 |
王倩;蒋成保;;350℃中温段SmCo永磁材料的研究[J];金属学报;2011年12期 |
12 |
郑留伟;黄丽颖;常保利;;重稀土元素掺杂对2:17型SmCo合金的吸氢能力的影响[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
13 |
王辉;黄致新;吴斌;张峰;刘敏;张玉龙;章平;;SmCo薄膜的共溅射制备及磁学性能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07年01期 |
14 |
陈志川;张万里;蒋洪川;彭斌;唐军;;退火温度对SmCo永磁薄膜微结构及磁性能的影响(英文)[J];功能材料;2005年09期 |
15 |
杜娟,易健宏,彭元东,李丽娅,罗述东,唐新文;2∶17型SmCo永磁材料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年04期 |
16 |
羿鹏;马晋南;;φ8.0×8.5浸出搅拌槽在刚果(金)SMCO铜矿项目的研究与应用[J];科技创业家;2014年06期 |
17 |
常颖;李卫;喻晓军;朱明刚;潘伟;;高温稳定、高磁性能2∶17型SmCo永磁体绝缘特性的研究[J];功能材料;2008年06期 |
18 |
祝要民,李晓园,宋晓平,陈强;SmCo非晶及纳米晶薄膜的磁性及微结构[J];金属功能材料;2003年01期 |
19 |
杜娟,易健宏,彭元东,李丽娅,罗述东,唐新文;2∶17型SmCo永磁材料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稀土学报;2002年S1期 |
20 |
邹联隆,黄伯云,易建宏,付应生,曾庆灵;温度对2:17型SmCo永磁材料磁性能的影响[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