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GHz三次谐波复合腔回旋管理论及模拟研究
【摘要】:
从线性理论和非线性理论的角度,对三次谐波复合腔回旋管的高频
场分布、注—波互作用、起振、模式竞争以及电子注偏心对注—波互作
用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首先用模式耦合理论研究了渐变复合腔中高频场纵向分布所满足
的普遍方程,并进行了数值求解。然后,从一般有源传输线方程出发,
推导出了渐变复合腔回旋管的自洽理论模型,该理论模型考虑了复合腔
过渡段中模式的耦合。在冷腔研究的基础之上,用自洽场理论模拟了三
次谐波35 GHz复合腔回旋管,工作模式为TE_(61)/TE_(62)。分析了多种尺寸
因素对复合腔回旋管性能的影响,优选出的腔体尺寸用于加工8mm三次
谐波回旋管并进行了热测实验;探索了多种工作参数对复合腔回旋管工
作性能的影响,为回旋管的热测试验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在第三章中用动力学理论分析了三次谐波突变结构复合腔回
旋管中的注-波互作用,选取了工作点;建立了突变复合腔回旋管的自洽
非线性理论模型,该模型既考虑了电子和高频场的自洽相互作用又考虑
了复合腔过渡部分模式的耦合;基于该理论模型,编写了高次回旋谐波
注-波互作用计算程序,并利用该程序对三次谐波35GHz突变结构复合
腔回旋管进行了数值模拟,非线性计算的结果证实和补充了动力学理论
得出的结论,当电流20A,磁场为0.442T时,互作用效率为24%,输出
功率为210kW。本章还用用考虑了电子注偏心的ECRM动力学理论和考
虑了偏心的突变复合腔回旋管的自洽非线性理论分析了三次谐波复合腔
回旋管中的注-波互作用。计算表明偏心的存在会使单一模式的起振电流
增大,有可能使工作模式对H_(61)~(3)-H_(62)~(3)的起振电流大于寄生模式H_(14)~(3)的
起振电流,从而增大了激励起寄生模式的危险性,高次谐波模式的起振
电流随偏心值起伏变化的规律比基波回旋管的情形复杂。
在第四章,首先建立了描述回旋管中多模注-互作用过程的多模非线
性电子运动方程和耦合场方程,并在波导轴坐标系中将这一方程组拓展
为偏心形式。文中讨论了方程组的简化和求解,并对方程中多模平均的
物理意义、模式竞争和起振过程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然后,
本文研究了偏心造成的单一模式互作用效率下降,并用起振电流的计算
结果进行了解释。
电子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一
在电子科技大学高stw三次谐波复合腔回旋管的实际工作条件下,
采用冷腔场模型,计算了开放复合腔中工作模式和竞争模式的谐振频率。
品质因素和纵向场分布:研究了在不同互作用条件和不同初始场幅值下
的模式竞争清况:根据高gMt三次谐波复合腔回旋管实际工作条件下的
电压、电流和a的上升过程,进行了起振过程的模拟,得到了回旋管达
到的稳定工作状态。本文对通常采用的抑制模式竞争的方法进行了计算
和分析,证实了采用适当电压上升方式可有效的控制模式竟争,在此基
础上,研究了偏心条件下的模式竟争和起振过程,阐明了偏心对回旋管
互作用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偏心引起的工作模式的效率下降,也不仅:
仅在于加剧回旋管中的模式竟争,而且还表赃偏心可能使使控制模式
竟争的有效方法失去作用。最后,对本文中有关方法和结果进行了讨论,
分析了在进一步互作用研究中采用时间相关、空间相关的完全自洽理论
研究模式竞争和偏心问题的必要性。
在第五章中,分别建立了渐变结构复合腔回旋管和突变结构复合腔
回旋管的多模式、多频率、时间相关的自洽非线新理论,编制了计算机
模拟程序,对一只三次iw 35GHz突变结构复合腔回旋管进行了数值模
拟计算中引入了一个最有可she振的竟争模式,计算结果表明,工作模
式对能建立稳定的工作状态,竞争模式最终保持在噪声水平,这在一次
验证了动力学理论分析的结果。
|
|
|
|
1 |
鲍贤杰;;受控热核反应堆加热用的兆瓦级回旋管的研制前景[J];真空电子技术;1980年06期 |
2 |
曹黄强;;回旋管在聚变等离子体ECRH加热中的应用[J];真空电子技术;1982年02期 |
3 |
张春雨,杨中海;动量螺旋比离散对AQCORAA回旋管效率的影响[J];电子学报;1997年06期 |
4 |
张世昌;回旋管及回旋潘尼管动力学理论[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88年S2期 |
5 |
唐金生;;回旋管型器件[J];真空电子技术;1990年02期 |
6 |
刘盛綱
,李宏福
,倪治鈞
,王文祥;15GHz实验回旋单腔管[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84年01期 |
7 |
;第四届回旋管及自由电子激光国际讨论会在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召开[J];电子学报;1987年04期 |
8 |
骥云;毫米波准光腔回旋管研究取得重大突破[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86年02期 |
9 |
王华军,李宏福,周晓岚;回旋管双阳极磁控注入电子枪的设计[J];强激光与粒子束;1999年03期 |
10 |
王华军,李宏福,温越琼;8mm三次谐波回旋管双阳极电子枪计算机模拟[J];四川轻化工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
11 |
王华军,李宏福,石红;回旋管单阳极电子枪计算机辅助设计[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3年11期 |
12 |
刘盛纲
,徐梅生;大回旋半径回旋管的线性理论[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85年S1期 |
13 |
陈小同;顾茂生;李桐惺;;回旋管内冷阴极溅散离子泵的设计与应用[J];真空电子技术;1987年06期 |
14 |
詹如娟;张晋林;;35千兆赫二次谐波回旋管的整架实验[J];真空电子技术;1984年01期 |
15 |
邹长明,杨中海;自由电子激光电磁驻波Wiggler场的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
16 |
王华军;回旋管单阳极电子枪计算机辅助设计[J];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
17 |
朱锦林;;厘米波段回旋管的实验研究[J];真空电子技术;1980年03期 |
18 |
廖正久,张世昌,吴德顺,何耀煌,陈金应,乔郁芳,阮建华,苗泳环;关于电子回旋频率对单腔回旋管参数影响的实验研究[J];电子与信息学报;1983年06期 |
19 |
杜品忠,李宏福,谢仲怜;考虑能量守恒的回旋管自洽场理论[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89年03期 |
20 |
王华军,李宏福,周晓岚;大功率回旋管双阳极电子枪计算机辅助设计[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