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无线电的基本理论构架
【摘要】:
软件无线电是无线电领域继模拟通信到数字通信、固定通信到移动通信之后,从硬件定义
的无线电通信到软件定义的无线电通信的第三次革命。软件无线电系统是一种复杂的数字信号
处理系统,它极大地拓展了数字信号处理的研究领域。软件无线电是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已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尚缺乏系统性的深入研究。围绕软件无线电,即全数字化和软化
通信信号处理这一主题,来阐述通信信号产生和处理过程,形成系统化的软件无线电理论,是
一个尚未很好解决的课题,本报告拟作一个初步的尝试,在消化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提
出了一个基本的软件无线电理论构架,它由五部分构成:1)数字中频(射频)理论,研究宽
带中频(射频)信号的采样量化和波形合成、多采样率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化信道选择、基带
调制信号与带通调制信号通过正交调制(解调)的数字上(下)变频技术。2)信号空间映射--
多模式调制解调理论,软件无线电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基带进行调制和解调,须从信号空间角
度建立多模式调制解调理论,通过正交基函数集合来表征调制信号,从而实现基函数波形合成
调制器和基函数相关解调器,在此基础上研究数字信号的检测和模拟波形的估计。3)全数字
化和软化信道估计与监测,信道估计是信号解调的基础,完成信道延迟、载波频率与相位、幅
度衰减等参数估计和抑制各种干扰的波形估计,软件无线电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不采用反馈环
方法进行参数估计,而是基于软化时钟概念采用直接计算方法进行信道估计和信号解调。由于
软件无线电是一种多频段多模式并与多种网络接口的系统,对信道环境的分析和检测十分重
要,包括实时频谱监控、动态频率分配、确定接收信号的方位和能量分布等。4)自适应波束
形成与智能天线,包括空间特征矢量获取、天线波束的数字赋形等,从而实现自适应多用户跟
踪、干扰抑制、智能化发射等,智能天线由天线阵列和数字信号处理网络构成,所有的参数估
计、波束形成、目标跟踪均由数字信号处理器实现。5)软件无线电系统的体系结构,它是关
于软件无线电系统实现的核心理论与技术,软件无线电的根本目标是要将多频段、多模式、多
个性、多业务融入一个开放的、扩展的、可拆卸和重用的模块化平台中,包括硬件平台和软件
平台,也因而需要用理论和数学模型来定义和描述这种平台。本报告研究了除自适应波束形成
与智能天线之外的大部分内容。最后探讨了软件无线电技术在PCM/FM遥测接收机和CDMA
多目标遥测接收机中的应用方案。
|
|
|
|
1 |
秦荣;前景光明的软件无线电技术[J];现代电信科技;1999年03期 |
2 |
陈鹏举,陈旭,武传华,许士敏,程水英;软件无线电全景侦察技术[J];舰船电子对抗;2001年04期 |
3 |
岳晓杰;软件无线电技术及其在3G中的应用[J];现代通信;2001年10期 |
4 |
吕盛,费元春;DSP+DDS在软件无线电中的应用[J];通信技术;2003年05期 |
5 |
京湘;软件无线电所引起的设计问题[J];电子产品世界;2004年11期 |
6 |
潘胜;软件无线电技术在雷达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2005年04期 |
7 |
常学光;;软件无线电在无线电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无线电;2008年04期 |
8 |
;Octasic公司公布世界首款基于全软件无线电GSM/EDGE无线基站基带解决方案[J];电子技术应用;2009年06期 |
9 |
沈越泓,益晓新,李兴国;发展我国的软件无线电技术[J];军事通信技术;1997年02期 |
10 |
宋晓勤,林福华;软件无线电中的A/D转换[J];数字通信;1998年03期 |
11 |
吴昊,郑志彬,张乃通;软件无线电[J];遥测遥控;1998年06期 |
12 |
吴定雪,范文萍;软件无线电系统上变频器的设计[J];电讯技术;2000年02期 |
13 |
钱团结,章晓霞,陈离;软件无线电技术在数字电视中的应用[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
14 |
王文艺,黄文准,夏牧;软件无线电的新进展[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
15 |
黄智伟;软件无线电的关键技术[J];中国数据通信;2002年02期 |
16 |
赵明忠;短波软件无线电通信系统中的DSP技术[J];现代电子技术;2002年12期 |
17 |
李文华;软件无线电基本原理及其主要技术[J];现代电信科技;2002年11期 |
18 |
卢昌龙;软件无线电及其在3G移动通信中的应用[J];广东通信技术;2003年03期 |
19 |
陆春平,陈曦;软件无线电与数字电视[J];中国有线电视;2004年05期 |
20 |
余超;小卫星便携式地面站软件无线电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红外;200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