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多用户记忆MIMO系统容量与联合收发波束形成研究

孙胜贤  
【摘要】:随着无线通信需求的快速增长,当前容量有限的单天线收发无线通信系统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必须进一步提高当前无线通信系统的频谱利用效率和通信的质量。MIMO无线通信系统(后简称为MIMO系统,并特指单用户无记忆MIMO系统)为拓宽这个瓶颈、解决这个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从提出到现在的近10年中,MIMO系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当前,单用户无记忆环境下的MIMO技术日渐成熟。在实际无线通信系统中,通信系统主要有害因素不但包括热噪声,而且包括多用户所引起的共道干扰(CCI)和信道记忆所引起的符号间干扰(ISI),因此,记忆MIMO系统、多用户MIMO系统和多用户记忆MIMO系统与单用户MIMO系统相比有本质上的区别。在上述三种有干扰MIMO系统中,若不进行对干扰的预处理,干扰将对目标信号的检测与估计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将导致系统性能急剧下降。为了尽可能地减小系统性能受干扰的影响,采用抗干扰技术是很有必要的。 以前,大量的研究是基于单用户MIMO系统或单用户记忆MIMO系统的。这些系统要么没有考虑ISI,要么没有考虑CCI或者两者的联合影响,如著名的BLAST系统,此系统能否在多用户环境中应用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甚至就是最复杂的空时频编码,虽然充分考虑了系统中存在的ISI,对单用户而言是优化的,但系统却完全忽略了CCI的影响。本文首先考虑记忆MIMO系统与多用户记忆MIMO系统的互信息容量,然后考虑在前述干扰系统中(部分)利用ISI和抗CCI的技术——(空时)波束形成。由于MIMO系统与传统阵列系统的差异,MIMO系统波束形成概念也与传统波束形成的概念存在很大的不同,MIMO系统波束形成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实际空间上的波束形成,而是抽象的矩阵空间波束形成。由于波束形成能在干扰MIMO环境保持非常强的抗干扰能力,甚至在某些特殊环境能够同时实现优化的分集与复用,因此在未来无线通信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前景。 WP=8 本文的主要创新工作在于: 针对分块瑞利衰落记忆MIMO系统,在不同记忆成分具有独立的高斯统计特性时,利用矩阵理论和多元统计知识,获得系统互信息容量的随机表达式。然后利用容量的随机表达式,得到在信息帧长远大于信道记忆阶数时系统的信道极限容量近似正比于信道记忆阶数的结论,为实际应用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参考。 针对分块瑞利衰落多用户记忆MIMO系统,在不同用户间的不同记忆成分有独立的高斯统计特性时,利用优化理论、多元统计理论、矩阵理论和群论,获得整个系统在不同信干噪比矩阵下全系统中每个用户所需要选择的优化(对全系统优化,并非对个体本身优化)发射方式的判决策略,并详细分析了几种极端情况下容量的表达式,为未来商用多用户记忆MIMO系统提供一个理论上的容量指标。 针对记忆MIMO系统、多用户MIMO系统和多用户记忆MIMO系统不同的干扰特性,引入了具有很强抗干扰能力的联合收发最大比波束形成,得到系统的联合收发最大比波束形成的闭式解或数值解,并详细地分析了系统在各种环境下的联合收发最大比波束形成的抗干扰性能,为MIMO系统点对点直接通信(不需要任何中继)的商用提供了具体的算法。 针对多用户MIMO系统考虑了对算法复杂度要求较高但不需要估计信道衰落幅度的联合收发等增益波束形成。由于系统受等增益约束,联合收发等增益波束形成不可能得到闭式或解析解,本文利用数值迭代优化方法求得联合收发等增益波束形成的数值优化解,并详细地比较了算法的抗干扰性能,为MIMO系统的小型化或特殊的应用提供了具体的算法。 考虑到MIMO系统与现行的蜂窝无线通信系统的兼容性,详细分析了收发两端约束不对称的多用户MIMO系统的联合波束形成算法——基站与移动终端的上行链路的联合EGT/MRC和下行链路的联合MRT/EGC算法。虽然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干扰环境 WP=9 和实际约束的差别导致算法的复杂度在不同链路间存在很大的差别,但系统却能保持良好的抗干扰性能。这一部分可以为未来MIMO系统的实用和商用提供与当前蜂窝通信系统兼容的算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昆,王宇,蒋蜀革,邢涛,王砚方;数字多波束形成在SHARC处理器上的实现[J];数据采集与处理;1999年04期
2 林峰,倪巍,王宗欣;智能天线中一种抑制干扰的波束形成算法[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3 张蓓,李学武,郭宁;智能天线下行链路的波束形成技术与应用[J];无线电工程;2003年10期
4 贾树恒;豆根生;;智能天线技术在TD-SCDMA系统中的应用[J];中州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5 吴曼青,王炎,靳学明;收发全数字波束形成相控阵雷达关键技术研究[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1年04期
6 马静,史小卫;智能天线波束形成原理与实现[J];电信快报;2002年07期
7 曹运合,张守宏,赵永波;小快拍相干源时的自适应波束形成方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8 胡鹏;杨士莪;杨益新;;基于最小二乘估计的虚拟阵元波束形成仿真[J];计算机仿真;2007年01期
9 张泽杰;周渊平;陈闻;李长春;;基于OFDM系统在pre-FFT域的波束形成[J];通信技术;2011年08期
10 王静;郭陈江;丁君;许家栋;;混合天线及基于散射矩阵的波束形成[J];电子测量技术;2007年03期
11 翟海莹;杨小牛;王文勇;;基于非正交联合对角化的盲波束形成[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12 廉志玲;张小菊;马晓静;;一种基于ADSP-TS201的阵列误差校正方法[J];科技信息;2011年10期
13 潘玉平;最小方差波束形成算法性能分析及改进[J];无线电通信技术;2002年02期
14 张棣,张健;线性调频扫描波束线列阵发射系统[J];信息技术;2004年07期
15 曹运合,张守宏,罗永健,王胜华;基于拉伸处理的宽带宽角波束形成技术[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8期
16 赵燕斌;邱天爽;金涛;;一种基于波束形成理论的盲源分离方法[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0年03期
17 李洪涛;贺亚鹏;朱晓华;胡文;;基于自适应变换矩阵的数字波束形成方法[J];现代雷达;2011年04期
18 汪李明;用Transputer网络实现低频线阵波束形成[J];声学与电子工程;1995年03期
19 高勇,肖先赐;高信噪比大指向误差环境中的波束形成[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1年04期
20 孙胜贤,龚耀寰,王维学;相控阵部分自适应波束形成收发算法[J];电子学报;2002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可教;储昭坦;吕伟国;;有限焦距波束形成在汽车噪声源识别中的应用[A];中国声学学会2006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鄢社锋;马远良;;基于二阶锥规划的稳健高增益波束形成[A];2004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张艳芹;方世良;;波束形成中多目标分辨率研究[A];2009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交流暨水声学分会换届改选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祝顺燕;孟桥;;基于AR谱的声矢量传感器阵的波束形成[A];2004年全国物理声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唐建生;孙超;;基于子阵合成的宽带波束形成方法[A];中国声学学会2005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5]论文集[C];2005年
6 蒋斌;许勇;杨军;;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球面麦克风阵列波束形成技术[A];中国声学学会2009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9]论文集[C];2009年
7 张揽月;杨德森;;矢量水听器高分辨率波束形成[A];中国声学学会2002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罗雪峰;张明之;;基于线阵的舰船辐射噪声水平分布特性分析方法研究[A];2009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交流暨水声学分会换届改选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胡鹏;杨士莪;;虚拟阵元的恒定束宽波束形成方法研究[A];中国声学学会2005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5]论文集[C];2005年
10 程剑;;基于DSP的声纳发射信号源[A];2005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胜贤;多用户记忆MIMO系统容量与联合收发波束形成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2 陈磊;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自适应与协作波束形成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刘凯;声呐波束形成鲁棒性及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4 王晓峰;成像声纳波束形成新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5 蒋元曦;使用波束形成天线的视频多播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康桂华;无线MIMO信道的模型、容量、估计和实现算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崔玥;卫星导航系统接收机抗干扰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徐海东;基于声矢量阵的高分辨方位估计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9 宋新见;数字式噪声目标被动测距声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10 陈阳;水声阵列信号处理理论及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少冬;声呐波束形成技术及其DSP实现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2 张金圈;基于波束形成技术的噪声源识别与声场可视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郭庆华;自适应波束形成与超分辨参数估计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4 高康强;智能天线波束形成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5 陶琴;MU-MIMO系统准正交空时编码联合波束形成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郭强;MIMO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波束形成与天线配置[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7 李俊峰;智能天线技术及其基于软件无线电实现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8 唐建生;时域宽带波束形成方法及实验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9 曹东;智能天线中阵列信号处理算法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10 谷学涛;智能天线波束形成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闫冰;驯服WLAN[N];网络世界;2009年
2 韩旭东(山东省信息产业厅) 曹建海(山东省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MIMO:无线技术革命[N];计算机世界;2004年
3 山东大学 韩旭东;802.11n:有望解决带宽、漫游、移动问题[N];计算机世界;2004年
4 记者 孟伟松;第14届国际个人无线通信大会在京召开[N];人民邮电;2003年
5 Ruckus Wireless公司中国区技术总监 宣文威;用智能天线破解Wi-Fi的干扰难题[N];中国计算机报;2010年
6 孙爱民;电信运营商机会来了[N];中国电子报;2004年
7 ;新技术扩容小灵通网络[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8 ;MIMO与OFDM技术[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9 ;智能天线的实现方案[N];人民邮电;2002年
10 山东省信息产业厅 韩旭东;未来无线宽带技术的新支点[N];网络世界;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