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波段低磁场高效率返波振荡器的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X 波段低磁场、高效率波纹返波振荡器,围绕以下一些工作展开:
(1) 从研究非均匀慢波结构入手,详细讨论了非均匀慢波结构的特性,从波纹幅值和波纹周期这两个波纹慢波结构的重要参量角度阐述了非均匀慢波结构对改善电子注与电磁慢波的互作用效率,提高返波管输出功率的作用。进而建立了非均匀波纹慢波结构返波管的线性理论,给出非均匀慢波结构返波管中起振电流的计算表达式。
(2) 接着讨论了大尺寸慢波结构返波管的模式竞争问题,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模式选择手段。重点分析了谐振式反射腔模式选择器,给出了一种谐振反射腔的设计方法、设计过程,并对设计出的带谐振反射腔的RBWO 进行了粒子模拟。该部分的工作主要是与下文的一种具有优异性能的同轴波纹返波管进行比较。
(3) 重点分析了同轴波纹慢波结构的高频特性,主要从色散曲线的角度研究了该结构中的TM01模式的传输特性。详细研究了波纹幅值,波纹周期长度,内置同轴导体半径对返波管高频特性的影响。紧接着建立了同轴波纹RBWO 的线性理论,用粒子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电子注参数,如电压,电流,电子注位置,电流密度,聚束磁场对返波管输出功率,工作频率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该种器件具有一系列突出优点,同轴结构中内导体的存在使系统截止频率显著升高,故系统尺寸可比普通波纹波导慢波系统大得多,具有很大的功率容量,并且可以采用大半径电子注,在工作电流不变的情况下空间电荷效应大幅度降低,因而可工作在低磁场状态。同轴波纹波导内场分布也有利于实现高效的注波互作用,聚束磁场仅需要数千高斯,该种器件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高功率微波器件。
|
|
|
|
1 |
G.Kantorowicz
,P.Palluel
,J.Pontvianne
,宛琰;亚毫米波返波振荡器的新发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80年12期 |
2 |
谢文楷,蒙林,吴坚强,李明光,鄢扬,刘盛纲;X波段等离子体填充返波管振荡器[J];真空电子技术;1999年04期 |
3 |
陈瑞征;周元勋;;I—J波段宽带大功率M型返波振荡器的新进展[J];真空电子技术;1982年04期 |
4 |
唐烨;冯进军;;W波段返波振荡器电子光学系统的设计与模拟[J];真空电子技术;2011年01期 |
5 |
陈波;钱宝良;钟辉煌;;具有光子晶体带隙结构的返波振荡器的初步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6年05期 |
6 |
吴洋;金晓;马乔生;李正红;鞠炳全;苏昶;许州;唐传祥;;X波段重频过模返波振荡器实验研究[J];物理学报;2011年08期 |
7 |
廖旭;任学藻;李正红;;两腔微波振荡器理论和设计研究(英文)[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
8 |
李雅卓;尚艳丽;陈海滨;何金龙;洪治;;基于返波振荡器的光学材料参数高精度测量[J];光子学报;2009年11期 |
9 |
任大鹏;冯进军;;太赫兹真空源斜注管高频结构研究[J];微波学报;2010年S1期 |
10 |
于新华;蒙林;鄢扬;顾小卫;蒲小亮;;波纹内导体返波振荡器的热腔特性[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8年06期 |
11 |
冯进军;廖复疆;朱敏;闫铁昌;;微型真空电子器件技术研究[J];真空电子技术;2005年06期 |
12 |
王;;返波振荡驱动的毫米波扫频发生器[J];电子测试;1998年08期 |
13 |
王波;;返波振荡驱动的毫米波扫频发生器[J];电子测试;1998年09期 |
14 |
张运俭,陈洪斌,孟凡宝,范植开;低引导磁场下相对论亚纳秒电子束毫米波返波振荡器的粒子模拟[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3年09期 |
15 |
葛新浩;吕默;钟华;张存林;;反射式太赫兹返波振荡器成像系统及其应用[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10年01期 |
16 |
文光俊,李家胤,熊祥正,刘盛纲;相对论返波振荡器研究进展[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1996年S1期 |
17 |
;返波振荡器的使用规范[J];真空电子技术;1970年03期 |
18 |
文光俊,李家胤,谢甫珍,于秀云,刘盛纲;相对论返波振荡器的非线性理论[J];电子学报;2000年06期 |
19 |
于新华;蒙林;鄢扬;顾小卫;蒲小亮;袁家德;;波纹内导体同轴相对论返波振荡器的研究[J];材料导报;2007年S2期 |
20 |
文光俊,李家胤,梁正,熊祥正,杨梓强,刘盛纲;高功率相对论返波振荡器的研究[J];电子学报;199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