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机器人轨迹控制系统及相关算法研究
【摘要】:
自主移动机器人是机器人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对双轮差动式移动机器人的轨迹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和研究,实现了对预定轨迹的控制跟踪,参与了亚太机器人大赛并圆满完成了控制任务。
首先,根据比赛的任务要求对自动机器人的整体控制结构和移动机构进行了设计,然后建立了机器人的本体模型和全局坐标系,将竞赛用自动机器人简化为差动式移动机器人模型,对简化后的模型进行了运动学和动力学建模分析,并用几何分析法和非完整约束动力学方程这两种方法验证了所得运动学方程的一致性。
其次,在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对机器人的轨迹控制系统结构进行了分析设计,制定了以ARM平台为核心的分层式控制设计方案,并应用模糊控制理论设计了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器,该控制器将上层轨迹规划器产生的目标点序列作为输入参数,经处理后实时输出两驱动轮当前时刻的角速度,供底层电机驱动系统执行。
再次,对该控制系统的硬件实现方法和软件控制算法进行了研究。设计了各个重要的子系统和核心平台之间的硬件接口,分析了移动机器人各个系统间的数据流程,给出了轨迹跟踪系统的重要模块和子系统的算法实现。
最后,建立了轨迹跟踪系统的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运动学、动力学和轨迹跟踪算法的正确性,以及整个跟踪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
|
|
|
1 |
张明;机器人工作空间仿真研究[J];现代机械;2000年04期 |
2 |
郭明,周国斌;多关节机器人工作空间的分析与评价方法[J];机器人;1988年04期 |
3 |
王兴海,周迢;机器人工作空间的数值计算[J];机器人;1988年01期 |
4 |
陈国欣,李诚琚;计算机绘图在机器人工作空间分析中的应用[J];机器人;1988年05期 |
5 |
李诚琚;陈国欣;;关节型机器人工作空间的计算机绘图[J];工程图学学报;1986年01期 |
6 |
李诚琚;陈国欣;;关节型机器人工作空间的计算机绘图[J];工程图学学报;1986年07期 |
7 |
曹毅,王树新,李群智;基于随机概率的机器人工作空间及其解析表达[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5年02期 |
8 |
曹毅,王树新,李群智;基于随机概率的机器人工作空间及其面积求解[J];制造业自动化;2005年02期 |
9 |
刘晓玉;方康玲;;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人视觉伺服研究[J];计算机应用;2006年S2期 |
10 |
段齐骏,黄德耕;机器人工作空间与包容空间的图解法[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
11 |
邓宗全,刘庭荣,杨桂茂;同步回转手[J];机器人;1989年04期 |
12 |
王科俊;徐晶;王磊;张燕;;基于可拓遗传算法的机器人路径规划[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7期 |
13 |
曹毅;李秀娟;宁祎;杨冠英;;三维机器人工作空间及几何误差分析[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6年12期 |
14 |
段齐骏;机器人工作空间配置的可靠性规划[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4年02期 |
15 |
唐粲,超贠,栾胜;一种新型医疗机器人运动学及灵活性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5年07期 |
16 |
谢烽;陈鹿民;张存鹰;;空间六自由度多关节机器人工作空间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17 |
王东署;付志强;;机器人逆标定方法研究[J];计算机应用;2007年01期 |
18 |
张华;王进戈;;机器人避开多随机障碍物的路径规划遗传算法[J];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19 |
薛艳敏;刘宏昭;;用正交试验法选择BP网络参数研究机器人运动学逆解[J];应用科学学报;2008年02期 |
20 |
杨德荣,冯宗律;机器人工作空间快速可靠数值算法[J];机器人;199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