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微波遥感机理研究
【摘要】:
微波遥感发展于60年代,因为其优越性而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关于裸露土壤的遥感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利用室内实验系统,研究土壤微波遥感机理就是其应用的重要基础。基于这一目的,本文在面散射基本模型方面做了大量仿真研究,建立了室内闭环介电常数测量系统,并在室内开放式测量系统的建立和改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文章首先分析了power-law谱密度函数,介绍了其先进性,分析了在实际仿真计算中的局限。其次研究了IEM仿真模拟特性,并对模型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改进重点做了描述,着重分析了模型中土壤介电常数对后向散射系数的影响,针对其中发现的一些特殊情况,提出了从IEM确定土壤介电常数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并为后继工作提供了一个完善的理论仿真分析平台。
本文介绍了一种实用的复介电常数测量系统,并搭建了实验系统,同时分析了传统传输/反射方法的局限性,并针对这些局限性做了一定的扩展研究。深入分析了厚样品在系统测量实验中的特性、非标准校准方法在测量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不同传输线长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提出了采用电长度计算方法定位校准面和样品反射面的方法,并作了实验比较。最后,从基本理论出发推导了单端口测量计算公式,推导了料盒在实验中的处理,并对这两个内容做了实验验证。
在标准样品测量中,分析了实验系统中出现的毛刺问题。为实际样品测量提供一种简单而精确的解决方案和最为详细的实验基础。在土壤测量实验中,着重检验了测量系统的可行性,并针对实际土壤测量中面临的一些特殊问题做了详尽分析。
最后,文章介绍了室内开放测量系统的基本原理,建立的条件和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后向散射系数测量的定标原理,以及土壤遥感中,土壤样品表面参数提取的基本方法和这些方法之间的优缺点,为室内研究做了重要准备。
|
|
|
|
1 |
;《空间微波遥感数据验证理论与方法》出版[J];遥感信息;2006年02期 |
2 |
郑全安;;在曼谷举行的微波遥感技术研讨会[J];遥感信息;1989年01期 |
3 |
曾琪明,焦健;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原理及应用简介(一)[J];遥感信息;1997年04期 |
4 |
蒋泽明;今后十年的国外微波遥感计划及新技术概况[J];遥感学报;1986年04期 |
5 |
张俊荣,张德海,王丽巍;微波遥感中的介电常数[J];遥感技术与应用;1994年02期 |
6 |
赵宝龙,陈世平;微波遥感三维成像技术[J];空间电子技术;1996年04期 |
7 |
张俊荣,张德海,王丽巍,赵有,张升伟,郭伟;微波遥感典型地物介电常数实地测量[J];电子与信息学报;1997年04期 |
8 |
姜淼;李国春;;微波遥感土壤湿度研究进展[J];农业网络信息;2006年04期 |
9 |
;《遥感技术动态》1988年总目录[J];遥感技术与应用;1988年04期 |
10 |
施志馥;张俊荣;;微波遥感的极化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1992年01期 |
11 |
;三本微波遥感学术专著出版[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8年05期 |
12 |
金亚秋;军事科技中的微波遥感信息技术[J];微波学报;2000年S1期 |
13 |
姜景山,张云华,董晓龙;微波遥感若干前沿技术及新一代空间遥感方法探讨[J];中国工程科学;2000年08期 |
14 |
赵柏林,赵文中,杜金林;微波遥感水面油污状况的研究[J];中国科学A辑;1983年03期 |
15 |
姜景山,张云华,刘和光;中国微波遥感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我国西部开发中的作用[J];空间科学学报;2000年S1期 |
16 |
黄新宇,冯筠;冰雪微波遥感研究进展[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4年06期 |
17 |
杨斌利;陈文新;王小宁;;星载微波散射计的定标技术[J];空间电子技术;2008年02期 |
18 |
蒋小勇;翟宏;陈晋龙;;毫米波频段亮温度的计算[J];宇航计测技术;2009年03期 |
19 |
周荫清;;空载成象合成孔径雷达[J];遥测遥控;1989年01期 |
20 |
童庆禧;遥感科学技术进展[J];地理学报;1994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