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涉SAR测高测速技术研究
【摘要】: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是合成孔径雷达(SAR)功能的扩展,有两种工作模式:切航迹干涉(CT-InSAR)和沿航迹干涉(AT-InSAR),其中切航迹干涉具有获取地面高程的能力,沿航迹干涉具有检测地面慢速运动目标的能力。由于InSAR测量精度高以及全天候、全天时工作的特点,有着巨大的军用与民用价值,是目前SAR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主要研究了InSAR技术中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如CT-InSAR中的图像配准、AT-InSAR中的运动目标检测及运动速度估计等,最后研究了混合基线下InSAR的相位分离问题。
本文的主要工作有:
1、详细阐述InSAR高程测量及运动目标检测的基本原理。给出了CT-InSAR的数学模型,指出在一定近似的条件下,干涉相位和高程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然后分析了AT-InSAR运动目标的回波模型,并对已有的检测方法作了分类和简要介绍。
2、研究了CT-InSAR自适应图像配准的干涉相位估计方法。该方法的特点是将图像配准和干涉相位估计同时进行。文章在给出其数学模型及处理步骤的基础上,对方法作了改进,并用SIR-C/X-SAR实测数据对改进后的效果进行了验证。
3、研究了基于协方差矩阵的运动目标检测方法。分析了小特征值法和非对角元素幅度差法,并提出一种基于协方差矩阵条件数的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该类方法的优点是杂波抑制效果好,但运算量稍大。
4、研究了DPCA和DCFT相结合的运动目标运动速度估计方法。在DPCA检测出运动目标的基础上,用基于能量熵的DCFT估计出其多普勒参数,然后根据这些参数和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到目标的距离向和方位向速度。
5、研究了混合基线情况下InSAR的相位分离问题。为了同时实现测高测速,可以将InSAR基线混合偏置,然后将所得到的干涉相位分离即可。文章推导了理论模型并通过计算机仿真对分离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并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先用基于协方差矩阵的运动目标检测方法检测出运动目标,然后再相位分离。
|
|
|
|
1 |
黄菁;朱日宏;陈磊;;基于样本块匹配的干涉图延拓方法[J];光学学报;2007年07期 |
2 |
吴一戎;洪文;王彦平;;极化干涉SAR的研究现状与启示[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7年05期 |
3 |
艾彬;黎夏;;基于改进的频谱位移雷达干涉去平算法研究[J];热带地理;2009年02期 |
4 |
于雪莲;田佳峻;姚勇;赵新辉;刘超;孙云旭;;基于单幅干涉图的波前重构技术研究[J];光学与光电技术;2010年01期 |
5 |
白生祥;陈昕;唐劲松;;基于局部条纹特征的低信噪比干涉图滤波[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
6 |
鄢静舟,雷凡,孙厚环,鄢然,周必方;干涉图自动实时分析中的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J];仪器仪表学报;2000年03期 |
7 |
王磊,彭海良;重复飞行机载干涉SAR的实验研究[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2年12期 |
8 |
苏俊宏,陈磊,朱日宏;干涉图空域延拓技术研究[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5年04期 |
9 |
杨磊;赵拥军;王志刚;;基于估算垂直基线获得高程数据的方法[J];现代雷达;2006年01期 |
10 |
武楠;冯大政;刘宝泉;;一种超大规模干涉图的相位展开方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
11 |
蒋廷臣;李陶;刘经南;;星载宽幅雷达干涉监测大范围地震形变技术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年04期 |
12 |
张晓,王晓辉;干涉图条纹数据的快速自动采集[J];光电工程;1997年06期 |
13 |
孙龙,胡茂林,张长耀;一种新的InSAR干涉纹图的滤波方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14 |
李岩,井文才,周革,于晋龙,张红霞,张以谟;纳米检测轮廓仪相移干涉图处理[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05年01期 |
15 |
陈依虹;袁运能;;基于自仿射分形建模的干涉仿真[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6年07期 |
16 |
庞蕾;张继贤;范洪冬;;多基线干涉SAR测量技术发展与趋势分析[J];电子学报;2010年09期 |
17 |
方芳;胡振华;顾学军;方黎;;空间外差光谱仪干涉图修正研究[J];量子电子学报;2010年06期 |
18 |
张敏娟;张记龙;王志斌;田二明;郝健;;单边干涉图相位校正技术与关键问题[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2年04期 |
19 |
白剑,刘承,杨国光,程上彝;带有分割遮拦干涉图的计算机分析[J];光学学报;1996年01期 |
20 |
姜铃珍,战德臣,李成江;复杂表面散射对干涉图对比度的影响及对干涉图的处理[J];激光技术;199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