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TDR-IDMA的信号传输及检测技术研究

熊兴中  
【摘要】: 多址技术一直是个人通信领域,尤其是基于蜂窝架构的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理论分析与实践经验均已证明了基于非正交分割时频资源的码分多址(CDMA)能够取得比正交分割时频资源的时分多址(TDMA)和频分多址(FDMA)更高的频谱效率,因此CDMA技术成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的核心技术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CDMA系统由于多址干扰(MAI)的存在,在实际应用中并没有完全发挥出CDMA在容量上的潜在优势。随着CDMA系统容量的扩大,MAI问题日益严重,影响到3G以及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容量和频谱利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为了以较低的复杂度解决CDMA系统中日益严重的多用户干扰(MUI)问题,Liping教授提出了交织分多址(IDMA:Interleav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简称为交织多址。在IDMA系统中,交织器作为区分用户的唯一手段,对不同的用户采用不同的交织图案。交织器输出序列的相邻码片之间近似无关,从而使逐码片(CBC:Chip-by-Chip)的迭代多用户检测(MUD:Multi-User Detection)得以实现,这也是IDMA的关键所在。 IDMA作为一种新兴的无线多址接入技术,由于其独特的优势,使其在下一代移动通信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已成为第四代移动通信(4G)的热门候选标准之一,并引起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目前的研究表明,虽然IDMA系统的迭代多用户检测算法比传统CDMA系统简单,但是信号检测的收敛速度非常缓慢。而IDMA系统迭代检测的收敛速度直接影响着系统的数据传输速度,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具有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如何进一步提高IDMA系统迭代检测的收敛速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在IDMA系统中,交织器作为区分用户的唯一手段,虽然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具有对称的特点,将上行链路的信号处理方法应用到下行链路中,从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际上并不可取,毕竟下行链路中的用户端对复杂度、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 基于上述问题,本课题着重研究了基于时分双工(TDD:Time-Division Duplexing)和时间反转(TR:Time Reversal)的IDMA系统的信号传输及检测技术,我们将这种系统称为时分双工时间反转IDMA,即TDR-IDMA。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如下: 1.针对IDMA迭代多用户检测的收敛速度随用户数增长而减慢的问题,本课题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基于TR的IDMA迭代多用户检测算法。该算法通过上行链路时分双工获得信道冲激响应的时间反转,基站接收机利用信道冲激响应的时间反转预处理接收信号。借助于时间反转处理的时压缩特性以及不同用户信道冲激响应间的弱相关性和同一用户不同路径间的弱相关性,经过预处理,使IDMA迭代多用户检测的初始信干噪比(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 and Noise Ratio)远高于未做时间反转预处理的IDMA的初始SINR。从而加快了IDMA迭代多用户检测的收敛速度,进而有效地解决了IDMA迭代多用户检测的速度瓶颈问题。 2.针对IDMA下行链路中用户端接收设备复杂度比较高的问题,本课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分双工模式和时间反转技术的IDMA下行传输及简化接收方法。该方法通过时分双工获得信道冲激响应,基站发射端利用信道冲激响应的时间反转预处理发射信号。在时间反转及多输入单输出(MISO:Multiple Input-Single Output)技术作用下,利用不同用户信道冲激响应之间的弱相关性以及时间反转处理的空间和时间压缩特性,削弱多用户干扰、共道干扰(CCI)和符号间干扰(ISI)。从而使用户接收端只需一个简单的单径接收机即可完成信号的检测,避免了复杂的逐码片迭代多用户检测,同时将信道估计器也从用户端转移到基站端,进而使用户端接收机设备复杂度大大简化。 另外,本课题还提出了一种IDMA/CDMA混合传输模式来克服IDMA下行链路中用户端接收设备复杂度比较高的问题。在这种混合模式中,上行链路采用IDMA传输及检测,下行链路采用IDMA/CDMA混合传输及检测。在下行传输及检测系统中,为了抑制或消除MUI,一方面,选用正交性能较好的码作为用户波形码,在用户接收端信号检测时,利用用户之间的波形码的互相关信息对接收信号进行处理;另一方面,将原来CDMA中各用户使用同一种交织器改为不同用户使用不同的交织器,进而可加强用户端的单用户信号检测。 3.针对单载波IDMA系统频域均衡(FDE:Frequency Domain Equalization)中预编码的复杂度问题,本课题提出了基于时间反转预编码和迭代LMMSE频域均衡的传输检测算法,即单载波TDR-IDMA系统频域均衡的传输检测算法,从而使发射端预编码更简单,易于实现。最后给出了单载波TDR-IDMA系统的时间反转预编码与单载波IDMA系统的注水原理预编码、优化预编码和Proakis B信道未做预编码时在迭代LMMSE准则下的频域均衡算法的性能对比及分析。 4.针对IDMA系统迭代检测的优势和最大期望(EM:Expectation Maximization)算法的特点,本课题提出了基于EM算法的IDMA系统的混合迭代信道估计。讨论了存在信道估计误差时的信号检测算法及评估方法,通过分析信道估计误差对IDMA系统性能的影响,提出了克服信道估计误差对IDMA系统性能影响的应对措施。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方雷;梁晓雯;;基于球形译码的联合多用户检测[J];通信技术;2011年09期
2 刘顺兰;张鹏;;次分量分析恒模盲多用户检测算法[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3 傅洪亮;陶勇;张元;;基于双码本的多用户MIMO有限反馈预编码方法[J];计算机应用;2011年09期
4 郑丽清;黄开枝;李印海;;信道非对称下的联合预编码方案[J];计算机应用;2011年08期
5 芮国胜;徐彬;张嵩;;同频重叠信号的单通道盲分离方法综述[J];电光与控制;2011年09期
6 刘正堂;任修坤;胡捍英;董民;;TD-SCDMA上行失步条件下一种改进的多用户检测算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1年08期
7 王海丽;蒋铭;沈成彬;张志吉;;一种无线视频业务的应用层跨层优化技术研究[J];电信网技术;2011年06期
8 李瑛;朱耀;俞飞;翟东锴;;MIMO系统预编码技术及其发展现状[J];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9 田宇;;HARQ技术(混合自动请求重传技术)[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4期
10 武大伟;何晨;蒋铃鸽;;鲁棒的基于几何均值分解的矢量预编码算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11 赵楠;裴昌幸;权东晓;孙晓楠;;一种新的多用户量子密钥分发方案[J];光电子.激光;2011年09期
12 赵磊;;对自适应调频MC-CDMA系统中的信道分配算法和多用户检测的评论[J];甘肃科技;2011年13期
13 万伟;;超宽带系统的脉位调制技术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1年14期
14 ;[J];;年期
15 ;[J];;年期
16 ;[J];;年期
17 ;[J];;年期
18 ;[J];;年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顺兰;刘艳艳;;基于超正交码的最优预编码设计[A];浙江省电子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咸金龙;羊阳;;基于EM算法的多用户检测对噪声敏感性分析[A];电波科学学报[C];2011年
3 唐普英;黄勇;黄顺吉;;DS/CDMA系统中最佳多用户检测的一种神经网络方法[A];开创新世纪的通信技术——第七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钱小聪;郑宝玉;万欢根;侯晓赟;;基于多用户检测的Ad hoc网络MAC协议设计及性能研究[A];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新进展——2005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道彬;米文智;;一种基于TXMMSE预编码的新型OFDM系统研究[A];四川省通信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程鹏;宋文涛;;CDMA多用户检测算法综述[A];2002海峡两岸三地无线科技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许珺;王友祥;吕召彪;;LTE-A MIMO增强技术研究[A];2011全国无线及移动通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8 高伟;李晓辉;;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MMSE多用户检测[A];第十六届电工理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砚;魏建荣;张立毅;;基于RBF神经网络的多用户检测算法的研究[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6年
10 朱然;司赢;栾西;郭健;任术波;吴建军;;兼容TD-SCDMA的MSS系统上行链路多用户检测技术研究[A];第七届卫星通信新技术、新业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兴中;TDR-IDMA的信号传输及检测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2 高洪元;多用户检测中的智能信息处理理论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龙航;无线协同中继通信的预编码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4 孔政敏;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多用户检测[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郝东来;无线通信MIMO系统预编码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6 江冬梅;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预编码和功率分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黄海洋;无线通信中的多天线预编码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8 丁铭;多点协作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李瑛;多用户MIMO系统预编码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10 孟艳;MC-CDMA系统中自适应多用户检测技术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祝锴;MIMO系统预编码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2 杜少凤;IMT-Advanced系统中预编码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3 李沁沛;LTE系统中MU-MIMO的CSI反馈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方亮;LTE预编码技术[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5 王帆;MIMO系统预编码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6 刘钧;多用户MIMO预编码技术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7 武大伟;MIMO系统信道测试及预编码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8 周小平;格基规约在MIMO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9 张萌;LTE系统中MIMO预编码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10 刘晋勋;LTE-Advanced系统多用户MIMO预编码方法[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实习记者 钱小聪;多用户检测:提高CDMA性能的关键[N];人民邮电;2002年
2 赵训威;3G扩容与抗干扰必不可少[N];计算机世界;2005年
3 ;智能移动通信技术[N];人民邮电;2002年
4 ;TD-SCDMA特点[N];网络世界;2001年
5 赛迪顾问通信网络事业部副总经理 方来付;TD-SCDMA如何实现快速商用[N];中国电子报;2003年
6 王彦;TD-SCDMA灵活的标准[N];中国电子报;2000年
7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N];人民邮电;2001年
8 刘太江 孙毅 任惠民 张军;WCDMA:新技术发展和应用[N];人民邮电;2001年
9 叶子;天津手机展:3G“增值”移动业务[N];中国贸易报;2007年
10 彭杨红;3G演进中的关键技术[N];通信产业报;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