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深南油田注采井网与开发方式调整研究

赵永强  
【摘要】:深南油田位于冀中南部深县凹陷东侧深南背斜带,核实含油面积9.3平方公里,地质储量1618万吨。深南油田泽10、泽70块目前处在油田开发的中后期阶段,由于构造复杂、断块破碎、油层连通关系认识程度低、油层充满程度低、原油粘度大,导致油井见水早,含水上升快,注水见效低,油藏产量下降较快。形成了低效开发油藏,不符合目前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开发政策。 泽10、泽70块在开发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集中反映了对构造、储层评价方面的认识不足,对油藏注采井网与注水开发方式适应性的研究不彻底。针对泽10、泽70块在开发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本文开展了以下方面的研究,以认清深南油田开发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相适应的治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1)对研究区的生产特征以及开发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结合油藏井网与注水开发方式的适应性评价,确定了合理井网密度和合理注采井数比。 2)通过对可动凝胶调驱配方体系研究以及可动凝胶调驱数值模拟研究,确定出了适合泽70断块油藏条件的可动凝胶调驱配方体系,以及可动凝胶最佳注入方案。 3)在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综合调整方案。 4)对综合调整方案实施效果评价,效果明显。措施工作量57井次,断块由原来的268吨/日提高到362吨/日,采油速度由0.4%上升到0.82%,2009年深南油田调水增油综合治理措施共增油1.4437×104t。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剑波;典型断块地层各向异性指数的计算与分析[J];断块油气田;1994年05期
2 陈小元,许秀鑫,陈万安;双增双稳剖面定向井施工技术[J];石油钻采工艺;1999年06期
3 梁星如,杜新江,李博,黄杰;冀中复杂断块区提高滚动勘探精度和效益的关键技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年03期
4 王瑞宇,余传谋,王文忠,王运美;双靶定向井在油田开发中后期调整挖潜中的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年03期
5 吕兰顺,陈俊革,李惠峰,李延涛,高梅英;卫2块油藏精细描述及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0年02期
6 王明旦;反“S”型构造与枢扭走向旋转断层的修改[J];煤炭技术;2001年05期
7 任福生,刘艳平,段春凤,郭保卫,刘广东;CO_2吞吐在断块低渗透油藏的应用[J];断块油气田;2002年04期
8 袁林川,吕宝凤;沈丘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思路[J];河南地质;1998年03期
9 谢向阳,赵英伦,罗继红;牛居油田牛12断块精细构造研究[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5期
10 米利华,许风娟,侯立国,高永彬,辛红旗;临汝煤田构造控煤作用[J];中国煤田地质;2001年04期
11 沈传波,梅廉夫,汤济广,杜学斌;含油气盆地断层封闭性研究探讨[J];断块油气田;2002年04期
12 蒋有录;东辛复杂断块油气田成藏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8年01期
13 袁林川,吕宝凤;倪丘集凹陷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思路[J];河南地质;1998年04期
14 童崇光;新疆构造演化与吐哈盆地油气地质特征[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15 吴长胤,王玉明,李泽清,魏彦华;羊二庄油田底水封堵技术研究应用[J];石油钻采工艺;2000年05期
16 陈松潜,王德强,徐仁起,董庆生,李洪江;小断块油田的稳产技术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0年02期
17 陈小新,魏英杰;粉砂在压裂施工中应用效果显著[J];钻采工艺;2002年04期
18 查全衡;;冀中坳陷的地质结构、演化历史和油气分布[J];石油天然气学报;1988年03期
19 王平;论含油断块的分级[J];断块油气田;1997年04期
20 杨宇;刘斌;;复杂断块油藏蒸汽吞吐开发效果分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燕;杨少春;卞炜;罗海宁;温雅茹;;新街油田台7断块厚油层细分研究[A];“地球·资源”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刘慧升;;拖Ⅱ南开发与调整意见[A];江汉油田难采储量开发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7年
3 雷云海;李锦花;王国庆;张晓芬;王宪峰;;木头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与应用[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洋;;高能冲击压裂泄油技术在锦150断块的应用[A];2011年石油装备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11年
5 王延光;;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发展与展望[A];山东地球物理六十年[C];2009年
6 王新红;;叠前地震属性反演技术在稠油热采地震监测中的应用[A];山东地球物理六十年[C];2009年
7 ;江汉盆地白垩系红花套组发现厚层底水油藏[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8 夏云;严良俊;;AMT方法及其在变电站极址电阻率调查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魏东;梁桂芝;刘桂仪;于翠翠;张学斌;;多种物探手段在昌乐北部地热勘查中的综合运用[A];山东地球物理六十年[C];2009年
10 裴放;巴燕;王朝栋;;平顶山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上册)[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文龙;旦八油区长4+5油藏剩余油分布与挖潜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2 丁圣;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3 李胜彪;王集复杂断块油藏开发地质综合评价及调整治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0年
4 张淑娟;复杂断块油藏相控储层建模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5 曲同慈;辽河盆地西部凹陷特超稠油油藏利用水平井方式提高采收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杨承林;东濮凹陷文33块沙二下油藏精细描述与数值模拟一体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7 刘德华;油田开发中后期综合治理技术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8 戴亚权;安塞油田长2河流相砂岩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9 万小迅;渤海歧口18-2断块油藏精细描述[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10 刘卫;老油田复杂油藏剩余油分布的新领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永强;深南油田注采井网与开发方式调整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0年
2 陈磊;泉241断块可动凝胶调驱研究与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3 张磊;华北油田京11断块开发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4 单宇;高6断块开发效果评价及提高开发效果技术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5 袁少民;下寺湾油田柴窑柴44区长6油藏精细描述[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6 陈加华;锦612块剩余油分布及开发方式调整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7 赵金亮;孤气9断块蒸汽驱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8 张红;巴19断块微生物与弱凝胶组合调驱应用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0年
9 田孝通;华北油田雁50断块可动凝胶驱油实验[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10 侯玉培;整装油藏流场重整提高采收率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鹰 贾新青 常国栋;垦71断块迎来第二个春天[N];中国石化报;2011年
2 记者 李长开 通讯员 王亚洲;“数字油藏”助力“水落油出”[N];中国石油报;2011年
3 宋淑慧 刘磊 张媛;数模技术烛照油藏地宫全貌[N];中国石化报;2011年
4 特约记者 胡丽莉 通讯员 任红;大港港中油田北三断块实现高效开发[N];中国石油报;2009年
5 记者 岳双才 特约记者 田洁 通讯员 齐新宽;华北油田留107断块实现高效开发[N];中国石油报;2009年
6 记者岳双才 通讯员张丽华;华北油田里107断块二次开发“梅开二度”[N];中国石油报;2010年
7 记者 柳悦 通讯员 王建柱 申增广;两油田断块再“涌”工业油流[N];天津日报;2009年
8 田真 高爱霞;“对桌管理”带来一体化效应[N];中国石化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刘国安;油藏精细描述给老油田带来什么[N];中国石油报;2003年
10 记者 岳双才 通讯员 田洁 齐新宽;路36断块二次开发生机勃发[N];中国石油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