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薄层底水油藏水平井产量递减理论分析及预测研究

邓畅  
【摘要】:从J. J. Arps1944年发表著名的Arps递减曲线以来,多种类型的递减模型被相继提出来。在随后发展的众多模型中,各个模型的适用范围与递减特性各不相同,其模型参数求解的难易程度也不尽相同;同样地,作为另一种重要的油藏工程方法,水驱特征曲线作为一种预测工具也使用得相当广泛。 通过文献调研,本文从产量递减、水驱特征曲线以及产量递减与水驱特征曲线联解三方面进行了研究。 1、分析和对比了七类产量预测模型,发现产量预测模型的两个理论来源:一是通过产量变化率与某函数的关系推导出的预测模型;二是一维随机变量与概率分布律变形得到的预测模型。针对七类产量预测模型,对影响产量变化的特征参数进行了分析,并依照实际数据进行了精度校验,筛选出了陆梁油田薄层底水油藏水平井使用效果较好的Arps递减模型和威布尔模型,并编制了产量预测模拟程序。 2、对八类水驱特征曲线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水驱曲线优选过程中考虑了以下情况:(1)实际油藏的原油粘度属于低粘;(2)甲型和乙型水驱曲线的直线段尾端发生上翘的现象;(3)广义水驱曲线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可调的优点。从预测可采储量的角度筛选出适合于薄层底水油藏水平井的水驱曲线类型:甲型、丙型和张金庆广义水驱曲线。 3、以累积产量为结合点探讨了递减模型和水驱特征曲线联解的具体方案,通过对陆梁油田陆9区呼图壁河组四种类型(薄层边水、厚层边水、薄层底水和厚层底水)油藏水平井的含水率与时间关系的预测,对比实际值与预测值的偏差,确定了适合于该区油井的联解组合方案——Arps递减模型与甲型水驱曲线组合和Arps递减模型与张金庆水驱曲线组合。 4、以陆梁油田陆9区呼图壁河组的水平井为例,进行了实例计算,结果表明Arps递减模型与甲型水驱曲线组合和Arps递减模型与张金庆水驱曲线组合能够较准确的预测产油量、累积产油量、含水率、采出程度等参数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通过本文的研究,为类似薄层底水油藏水平井的动态预测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陶自强,田秀霞;水驱曲线极限含水率选值问题研究[J];天津科技;2004年04期
2 俞启泰;;关于《石油可采储量计算方法》标准中的水驱特征曲线法——兼答陈元千先生质疑[J];石油科技论坛;2002年06期
3 俞启泰;一种重要水驱特征曲线的油水渗流特征及其使用价值[J];油气采收率技术;1998年01期
4 俞启泰;油田可采储量计算方法的改进建议[J];河南石油;2000年01期
5 李保树,车学林;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水驱特征曲线的结果[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89年04期
6 钟德康;水驱曲线的预测方法和类型判别[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0年02期
7 秦学成,唐建信;利用水驱曲线寻找小断块油藏剩余油[J];海洋石油;2004年03期
8 梁承春;杨光;;丙型水驱曲线计算体积波及系数方法及应用[J];内江科技;2005年06期
9 王月蕾;关振良;刘亚雷;;基于t模型对广义水驱曲线的系统化分析[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年03期
10 陈元千,王惠芝;丙型水驱曲线的扩展推导及其在埕北油田的应用[J];中国海上油气;2004年06期
11 杨湘龙;;水驱油田经济可采储量计算方法的改进[J];断块油气田;2008年04期
12 金燕林;秦飞;;不同水驱曲线水驱体积波及系数和可采储量的预测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13期
13 俞启泰;关于如何正确研究和应用水驱特征曲线——兼答《油气藏工程实用方法》一书[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年05期
14 刘鹏程,牟珍宝;预测水驱油田含水率的一种方法[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0年05期
15 陈元千;利用递减参数确定可采储量的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4年03期
16 陈元千,陶自强;高含水期水驱曲线的推导及上翘问题的分析[J];断块油气田;1997年03期
17 胡建国,杨莲荣;衰减曲线分析方法评价[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8年06期
18 李治平,葛兰华,王常岭;产量递减曲线参数最优化分析方法[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9年01期
19 俞启泰;几种重要水驱特征曲线的油水渗流特征[J];石油学报;1999年01期
20 闫长辉;王涛;陈青;;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曲线多样性与生产特征关系——以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为例[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舟;;试析我国油气田企业产量一成本之纠葛[A];2005年度中国总会计师论文选[C];2006年
2 刘华林;熊伟;高树生;;矩形五点井网稳定注采压力系统的建立[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世明;戴涛;陈燕虎;胡慧芳;;高非均质油藏高104-5区块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4 王亚妮;高志亮;孙少波;高鹏;;数字油田与油井生产过程递减率及其算法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居和;方伟;阎燕;宁小玲;王树森;;聚合物驱油田油井分层产能贡献及驱油效果监测地球化学方法[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刘卫东;石彦;陈新志;王国先;;裂缝性油藏提高采收率综合技术研究与实践[A];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文集[C];2009年
7 于同印;许建华;王世军;;氮气泡沫治理稠油高含水应用分析[A];胜利南区稠油开采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8 王羽;;应用试井、动态监测约束下的油藏描述技术,提高官104断块水驱采收率[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9 赵力;孙杨;金艳方;沈玉江;盖鑫磊;王芳;;生物酶与鼠李糖脂发酵液复配室内驱油实验研究[A];2007(第六届)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韩军;;低渗透窄小砂体油田实施综合调整技术的做法与效果[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于国栋;水平井产能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2 李春玉;厄瓜多尔ST区块油藏地质与开发特征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吴征;米登中低孔渗油藏开发效果评价及剩余油挖潜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杨正明;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及其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畅;薄层底水油藏水平井产量递减理论分析及预测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2年
2 李正健;塔河九区底水砂岩油藏水平井水驱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3 刘世华;高含水期油藏递减规律理论研究及模型建立[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4 田文忠;异常高压凝析气藏物质平衡及递减规律分析新方法[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5 梁彬;气井产量递减分析[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6 王仁梅;低渗储层油水分布规律及产量递减模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1年
7 郭世慧;一种气体非线性渗流理论及其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8 王静;考虑注水井影响的多井系统生产数据分析方法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9 左松林;大庆西部特低渗透油田裂缝特征及治理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10 张荣磊;徐深6区块开发气井压裂产量预测方法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雒永春;西北分公司优化运行夯实稳产[N];中国石化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王羚;大庆油田产量递减 黑龙江接续能源战略受关注[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张云普;减少新钻井 产量不下降[N];中国石油报;2010年
4 韩笠 章海英;汗水浇开数字花[N];西部时报;2009年
5 李祖诗 陈士云;广华作业用科技阻击产量递减[N];中国石化报;2003年
6 记者 幸福;科技成为采油二厂上产利器[N];大庆日报;2010年
7 通讯员 王秉;31天生产原油32万吨[N];现代物流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刘亮明;老油田焕发新活力[N];人民日报;2009年
9 记者 李兵 通讯员 何中杰 康卫东;二连油田老油田产量递减明显减缓[N];中国石油报;2006年
10 记者 岳双才 通讯员 邵庆丽;“四个三”管理入佳境[N];中国石油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