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智能微空调服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刘杰  
【摘要】:本论文“智能微空调服系统的设计与研究”着重通过智能微空调服制冷系统和控制系统的开发与优化设计来探索智能服装的开发研究方法,并找出智能服装开发的难点与解决办法,以及智能服装开发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原型建立之后,通过一系列的仿真模拟计算和参数优化,力图建立完善的参数系统,寻求对智能微空调服参数化设计的指标,为智能微空调服参数设计的合理性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在智能微空调服系统设计与研究中,本论文着重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阐明了论文选题背景及目的意义,简述了空调服的发展概况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了智能微空调服系统的总体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 二、在对制冷方式进行优选之后对智能微空调服的制冷系统进行了结构设计,包括半导体制冷器的结构设计以及主要参数的确定等; 三、人体背部热舒适系统的理论分析。本部分首先采用经典的Pennes生物传热学方程建立人体背部数学传热模型,通过Matlab数值计算得出人体背部在常温和极端温度条件下有制冷源和无制冷源时的背部温度的变化情况,为进一步的数值模拟计算提供理论依据; 四、智能微空调服制冷空气流场的数值模拟。关于制冷系统结构设计,与普通空调制冷系统结构设计所不同的是,不仅要考虑制冷系统的制冷方式和制冷工质等主要因素,重点还要考虑如何结合人体组织散热对制冷系统的影响,来优化制冷结构与参数。因此,在对人体背部热舒适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人体背部和制冷空气管道三维模型并在CFD ICEM中进行网格划分,在ANSYS CFX中进行一系列的制冷空气管道流场分析,通过优化参数计算得出智能微空调服的制冷空气管道结构和制冷相关参数。 五、智能微空调服控制系统的设计。控制系统的设计主要进行了硬件系统的设计与软件程序的设计,硬件系统的设计主要是通过电路的优化设计和元件的优选达到智能微空调服对人体的特殊需要,而软件系统的设计是在硬件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程序设计来达到硬件功能的实现。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概括性总结和展望。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加工学会第二届机床设计与研究年会[J];机床与液压;1980年06期
2 杜隆本;"多跨部分预应力混凝土门式刚架设计与研究"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J];玻璃纤维;1992年01期
3 李连东;李祥林;;中、低度白酒除浊新装置——白酒净化器的设计与研究[J];酿酒;1993年04期
4 王秋衡;易灿南;胡鸿;;矿山工程的安全设计与研究[J];有色金属(矿山部分);2006年02期
5 李俊峰;刘晓魁;;基于GIS的城市学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广西轻工业;2008年06期
6 ;2008年《冶金设备》总目次[J];冶金设备;2008年06期
7 刘芳园;司轶芳;;电镀自动线镀槽液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J];科技信息;2010年17期
8 黄圆圆;李安;廖家贤;;基于机床加工钻头性能磨损的设计与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年07期
9 本刊编辑部;;第20届国际机床设计与研究会议有关磨床与磨削方面的概况[J];精密制造与自动化;1979年04期
10 刘蒲生;第二届机床设计与研究年会宣读的磨削方面的论文题录[J];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1980年06期
11 奚绍申;;第20届国际机床设计与研究会议电加工论文简介[J];电加工与模具;1980年03期
12 郑焕文;张庆云;;第24届国际机床设计与研究会议有关磨床与磨削方面的概况[J];精密制造与自动化;1984年03期
13 李佩贤;纪跃椿;王家祥;斗一兵;;RM—PVC硬塑料沼气池的设计与研究[J];中国沼气;1987年04期
14 杨振春;;新式龙门吊的设计与研究[J];林业科技;1992年05期
15 ;《工程设计与研究》1999年总目次[J];工程设计与研究;1999年04期
16 ;《工程设计与研究》2001年总目次[J];工程设计与研究;2001年02期
17 ;《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荣获首届第四批《CAJ-CD规范》优秀期刊奖[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04年02期
18 ;《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02~2003年优秀论文评选结果[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04年03期
19 严丽;康俊远;;美的风扇壳体注射模设计与研究[J];橡塑技术与装备;2006年08期
20 王飞;陈义厚;;莲子穿心脱壳机的设计与研究[J];机械研究与应用;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萍;刘静;;可加热服装技术研究进展[A];第八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刘静;;基于微纳机电技术的可穿戴式空调系统[A];第七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焕炀;余岳辉;王明;彭昭廉;;半导体开关RSD开关特性测试平台的设计与研究[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玉彦;朱国鹏;陶正平;边鸣镝;;南沙岛礁蔬菜无土栽培设施的设计与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5 王欣;;ERP实施能力评价体系设计与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信息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6 闫彦;刘相锐;闫立恒;;产品决策系统应用软件的设计与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3卷)[C];1995年
7 潘阳;胡桃元;熊国华;;热管换热式换气扇的设计与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8 冉理;;青藏高原铁路的设计与研究[A];中国科协2001年学术年会分会场特邀报告汇编[C];2001年
9 蔡继红;刘旭东;;南水北调仿真显示系统的设计与研究[A];图像 仿真 信息技术——第二届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郑德聪;王菊霞;郭敬文;;悬挂机构测力传感器的设计与研究[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芮夕捷;信息处理及相关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2 杨长保;智能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及其在农业宏观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4年
3 姚红玉;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虚拟导师系统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则强;基于仿生的数字物流平衡问题理论与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5 蔡圣燕;基于iCAM和实时颜色转换方式对ICC色彩管理机制的改进[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6 吕小荣;水稻种绳直播机的设计与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8年
7 段军;机车柴油机数字式电子调速系统智能PID控制理论和技术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8 关志伟;面向用户意图的智能人机交互[D];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2001年
9 米湘成;可视水稻生长模型与智能栽培专家系统的研制[D];湖南农业大学;2001年
10 冯平;智能位移传感器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杰;智能微空调服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2年
2 王光明;智能任意函数信号发生器的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3 朵琳;基于SNMP的智能PCM网络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4年
4 李焕文;智能冰箱控制系统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4年
5 董凯宁;智能报警技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6 张连耀;温室环境智能监控系统研究与应用[D];吉林大学;2004年
7 许海燕;高速公路智能监控通信技术[D];山东大学;2007年
8 谢晓广;智能三通道相位跟踪任意波形发生器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08年
9 张奎刚;无线智能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接口设计与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2年
10 肖云;智能压力检测系统的红外线压力手抄器的设计与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新强;能自动修补破损的智能塑料[N];北京科技报;2001年
2 王孝弟;智能老总汤月明[N];中国化工报;2003年
3 记者 吴仲国;日本开发出“智能”玻璃[N];科技日报;2001年
4 侯静何天进;新一代智能自动报靶装置问世[N];科技日报;2002年
5 ;智能以太网收发器[N];网络世界;2003年
6 朱中伟 陈铭;ST宏智能否走上正轨?[N];证券时报;2004年
7 汤铭;IBM倡导智能电网建设[N];计算机世界;2006年
8 杨婕;陕汽引领中国重卡“智能节油”新时代[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张蕾;智能隐形安全防护网应用需推进[N];中华合作时报;2009年
10 ;HXLL智能液体流量计[N];中国水利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