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相及其对储层的控制
【摘要】:
本文以碳酸盐岩沉积学、古生物地层学、储层地质学以及成岩作用等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点与面、野外与室内、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并借助常规显微镜、阴极发光显微镜和同位素等技术手段,对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地层、岩石、沉积相、储层的基本特征和控制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等进行了研究。根据大量的钻井、野外和室内研究,并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和前人研究的成果,认为川东北地区在早三叠世飞仙关期的大部分时间为一碳酸盐孤立台地,该台地在飞仙关初期基本继承了晚二叠世长兴期的基本沉积格局,至飞仙关末期才演化成一个较为均一的潮坪—泻湖沉积。该碳酸盐孤立台地可进一步分为潮坪、泻湖、台地边缘、陆棚、斜坡等五个亚相和若干个微相。本文在详细阐述各沉积相(亚相、微相)类型与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点、线、面的分析与对比,确立了沉积相的平面展布及演化规律,并建立了沉积相模式;此外,还较详细阐明了储层的岩性、储集空间类型、物性和孔隙结构等特征,分析了控制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在上述基础上,预测出储层的分布范围。Ⅰ、Ⅱ类储层(优质储层)分布于罗家2井—坡2井一带的台地边缘鲕滩相中;Ⅱ、Ⅲ类储层分布于坡1井—渡5井—满月剖面一带的环形范围内,沉积相为靠近泻湖一侧的台地边缘鲕滩;Ⅲ、Ⅳ类储层分布于鹰1井—坡3井一带的泻湖范围内;工区东南侧及北部的台地边缘鲕滩为Ⅲ类储层发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