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成岩作用及储层研究
【摘要】:
本文以碳酸盐沉积学和成岩作用原理和方法为基础,以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学理论为指导,采用多学科、多技术的综合分析方法,配以先进的分析测试手段,重点对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碳酸盐岩成岩特征、储层控制因素及储层分布等作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详细阐述了飞仙关组成岩过程中发生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建立了埋藏溶蚀模式和白云石化模式,进行了成岩环境和成岩阶段的划分,并论述了滩相和非滩相沉积物的成岩演化序列;详细阐述了飞仙关组储层的储渗空间类型和特征、储层孔隙结构参数、储层物性特征、岩性特征,对储层进行了分类评价;详细阐述了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建立了储层演化模式,并对储层分布进行了预测。
研究表明,飞仙关组储层主要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控制。在它们的共同影响下,优质储层(Ⅰ+Ⅱ类)主要分布于罗家2井—坡2井一带的台地边缘鲕滩相中,层位上分布于飞二段的中上部。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