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开采用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摘要】:提高水驱后剩余油采收率的三次采油研究,已成为油田开发后期加深油田开发的重要课题。化学驱是三次采油的一部分,包括碱驱、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和复合驱。复合驱强化采油技术是将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中的二种或三种组合使用,从而形成二元或三元复合驱技术。它是一种植根于上述几种化学驱技术但又有所革新的技术。虽然复合驱被认为是一种更有潜力的三次采油新方法,但由于目前国内尚未开发出可以降低原油—水界面张力至超低的表面活性剂体系,国外公司虽然开发出了少量品种的可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至超低的表面活性剂体系,但是这些表面活性价格昂贵且无普适性,而且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碱的协助,由于碱的影响,复合驱中聚合物的用量也必须相应地增加,这些都将使得开采成本增加,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复合驱的应用。因此开发和研制出高效实用的表面活性剂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重点对一类结构新型的表面活性剂,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Gemini surfactants),的表/界面活性以及其溶液的粘度行为作了研究。希望它在性能上可以克服目前油气开采中常用的表面活性剂的不足。
对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研究发现,双子表面活性剂比普通表面活性剂具有更高的表面活性和更低的临界胶束浓度。双子表面活性剂随着烷基链的增长,临界胶束浓度不断下降,但是当烷基链碳原子数大于16后,其cmc有回升的趋势,联结基对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比较复杂。双子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对双子表面活性剂的溶解性的研究发现,T_K与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烷基链和联结基的长度有关。对双子表面活性剂的胶团热力学进行了研究,发现胶团的生成是一个熵驱的过程。
研究了双子表面活性剂与煤油以及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发现双子表面活性剂在未加任何助剂的条件下,具有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至超低的能力。还在不同盐浓度下考察了双子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油水界面张力行为。结果发现,双子表面活性剂具有较高的界面活性,与盐具有很好的协同性,可以在较宽的表面活性剂浓度和盐度范围内很好的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溶液粘度与烷基链和联结基的长度有关。溶液粘度随着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烷基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联结基长度的增加而下降。研究了双子表面活性剂溶液粘度随温度和时间的变化,发现部分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粘
度随温度的变化历经一个最大值,以及部分双子表面活性剂溶液的粘度对时间具
有明显的依赖性。与有机酸盐按一定比例复合而成的双子表面活性剂体系具有更
好的增粘性能,并且在较高温度下粘度能较好的保持。
采用沟槽式界面粘度仪研究了双子表面活性剂和普通表面活性剂的界面粘
度。研究发现溶液与油之间的界面粘度主要依赖于表面活性剂与油之间的性质。
通过对双子表面活性剂性能的研究发现,双子表面活性剂在单独使用条件下、
并且在较宽的范围内,即可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至超低。同时双子表面活性剂在稀
溶液中还会表现出奇特的粘度行为。因此极有希望将双子表面活性剂作为驱油剂
使用,一方面利用它优异的界面活性降低油一水界面张力至超低,另一方面利用
它的粘度特征调节水相粘度。也就是说双子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在取消碱、.聚合
物的条件下,仍然有希望达到甚至超过复合驱体系的驱油效率。由于双子表面活
性剂驱油体系组成单一,因此在使用时就避免了碱对地层的伤害和色谱分离使得
驱油效率降低的问题。
关键词:阳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表面张力,超低界面张力,溶液粘度,界面
粘度
|
|
|
|
1 |
水玲玲,郑利强,刘少杰,陈华,李干佐;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J];日用化学工业;2001年02期 |
2 |
党晓楠;郑今欢;傅健剑;陈彩云;;表面活性剂改善聚乳酸纤维染色性能的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
3 |
曹云丽;徐伏;王莉;韩永军;胡小明;;Gemini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和应用[J];化工时刊;2011年01期 |
4 |
钟声,王伟,朱建民,富杨;醇醚类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日用化学工业;2004年06期 |
5 |
刘爱红,毛诗珍,杜有如;双子表面活性剂的NMR研究现状与展望[J];波谱学杂志;2005年02期 |
6 |
韩铁柱,胡星琪,刘福梅;一种新型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合成[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
7 |
胡尚林;张禹负;刘华;戴乐蓉;丁马太;;复合驱油体系的界面剪切粘度与界面张力研究[J];功能材料;2005年12期 |
8 |
山崎太郞;毛达庸;;离子交换树脂浮选阳离子交换树脂浮选及其浮选机理[J];国外金属矿选矿;1964年10期 |
9 |
于尔捷;;液体离子化质谱分析法在氯化N—十六烷基吡啶分析中的应用[J];环境保护科学;1986年03期 |
10 |
王得宁;胡春圃;;催化剂和表面活性剂在聚醚型聚氨酯软泡生产中的作用[J];聚氨酯工业;1986年01期 |
11 |
张宗愚;;原油破乳剂的协同效应[J];精细石油化工;1989年05期 |
12 |
郭荣,朱霞石;水与非水体系层状液晶稳定性的研究[J];物理化学学报;1992年02期 |
13 |
陆华清;表面活性剂和洗涤剂(大分子化学)[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1995年05期 |
14 |
陆华清;表面活性剂和洗涤剂(大分子化学)[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1995年08期 |
15 |
朱玫,许嘉琳,田洪海;应用表面活性剂治理包气带石油污染的研究[J];环境科学;1996年04期 |
16 |
程凤侠,杨宗邃,李晓娥,靳立强;乳化法脱脂对猪皮中某些蛋白质组分及表皮作用的研究[J];皮革科学与工程;1996年04期 |
17 |
郑薇;表面活性剂和洗涤剂(应用化学及化学工程)[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1996年02期 |
18 |
陆明;刘祖亮;吕春绪;惠君明;陈天云;;表面活性剂改善硝酸铵物化性能和爆炸性能的研究[J];火炸药;1996年01期 |
19 |
;表面活性剂厂商提供的新成分[J];日用化学品科学;1997年04期 |
20 |
郑薇
,郑保山;表面活性剂和洗涤剂(应用化学及化学工程)[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1997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