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岩溶型储层的表征与预测
【摘要】:本文以碳酸盐岩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储层地质学、成岩作用、测井地质学以及储层反演等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地质与测井相结合的方法,并借助阴极发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同位素等先进技术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岩溶型储层特征进行了分析,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即含石膏结核粉晶白云岩型、滩相颗粒白云岩型、斑状白云岩型、重力流砾屑白云岩型。上述储层的非均质性很强,针对岩溶型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受岩相、成岩相和岩溶古地貌三大地质因素控制的特点,并结合国内外储层表征的技术和经验,作者提出了应用岩相、成岩相和岩溶古地貌综合表征非均质储层的方法即“叠图法”。通过综合表征,精细地刻画了各岩溶储层类型的平面展布特点。其中,含硬石膏结核溶模孔粉晶白云岩储层分布在盆地中东部,沿神木—靖边—延安—带环绕米脂盐湖分布;颗粒白云岩储层位于盆地中部,分布在苏2井—城川1井:斑状白云岩储层沿中央隆起分布于布1井—定探1井一带:砾屑白云岩储集体位于盆地西缘斜坡,沿布1井—天深1井—带分布。利用储层综合表征结果结合测井储层反演,作者还预测了本区有利的储层分布区。预测结果与储层综合表征成果—致,并与实际钻探结果吻合。作者认为,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岩溶型储层总结的储层综合表征和预测方法对其它盆地也有一定借鉴作用。
|
|
|
|
1 |
付金华;王宝清;孙六一;包洪平;徐波;;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白云石化[J];石油实验地质;2011年03期 |
2 |
郝雁;陈洪德;赵俊兴;朱平;;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马家沟组成岩作用特征[J];海相油气地质;2010年03期 |
3 |
周进高;张帆;郭庆新;邓红婴;辛勇光;;鄂尔多斯盆地下奥陶统马家沟组障壁潟湖沉积相模式及有利储层分布规律[J];沉积学报;2011年01期 |
4 |
苏中堂;陈洪德;徐粉燕;魏柳斌;李洁;;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白云岩化机制分析[J];岩石学报;2011年08期 |
5 |
侯方浩,方少仙,董兆雄,赵敬松,卢蜀秀,吴诒,陈娅娜;鄂尔多斯盆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沉积环境与岩相发育特征[J];沉积学报;2003年01期 |
6 |
李国蓉;;从成岩角度看鄂尔多斯马家沟组碳酸盐岩中的裂缝及其储集意义[J];岩相古地理;1997年03期 |
7 |
代金友;何顺利;;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马五_(1+2)气藏储集单元研究[J];海相油气地质;2008年03期 |
8 |
苏中堂;陈洪德;朱平;赵俊兴;董少锋;郝雁;;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马家沟组孔隙类型及其演化[J];海相油气地质;2010年04期 |
9 |
李国蓉,司俊霞,石发展;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储渗空间类型与形成机制[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
10 |
顿铁军;;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石油地质特征及其勘探远景[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2期 |
11 |
何江;方少仙;侯方浩;杨西燕;;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岩溶型储层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年03期 |
12 |
李彩莲;王宝清;尚凯;;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古岩溶特征[J];西部探矿工程;2011年05期 |
13 |
李军;刘宝平;;鄂尔多斯盆地甘泉地区古生界烃源岩特征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01期 |
14 |
韩品龙;张月巧;冯乔;高建荣;张曼莎;王红艳;;鄂尔多斯盆地祁连海域奥陶纪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J];现代地质;2009年05期 |
15 |
王小芬;杨欣;;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马五段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1年03期 |
16 |
王宝清,张金亮;山西省柳林奥陶系马家沟组第五段第一亚段的白云石化作用[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
17 |
夏文臣;雷建喜;张学义;王超勇;;南鄂尔多斯盆地的成因地层格架及沉积演化过程[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1991年02期 |
18 |
刘世安,黄忠信,陈延,王琪;鄂尔多斯盆地由垩系地下水形成分布规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6年01期 |
19 |
雷振宇,张朝军,杨晓萍;鄂尔多斯盆地含油气系统划分及特征[J];中国石油勘探;2000年03期 |
20 |
邸领军,张东阳,王宏科;鄂尔多斯盆地喜山期构造运动与油气成藏[J];石油学报;2003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