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北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层研究
【摘要】:本文以碳酸盐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古岩溶学和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为理论指导,以野外剖面和钻测井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多学科、多技术的综合分析方法,配以先进的分析测试手段,对川西北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地层、岩石、沉积、成岩及储层等特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详细阐述了雷口坡组沉积相、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分析了沉积相和主要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最后,阐述了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建立了主要储层的演化模式,预测了储层的分布。
研究表明,该套地层主要的储集岩为砂屑白云岩和颗粒粘连白云岩,储集空间以次生成因的溶蚀孔隙占绝对优势,溶洞和原生孔隙较少,主要的渗透空间为裂缝。储层类型属于中孔中低渗的孔隙型和中孔高渗的裂缝—孔隙型。它是受限陆表海环境中潮下高能滩体经过表生期和埋藏期岩溶作用的改造,以次生溶孔为主的岩溶型储层。这些储层是在长达两亿年的地质历史中,由沉积和成岩作用及其它因素相互影响下的最终产物。
总体来看,储层在纵向上集中分布于雷三段的中亚段,平面上在中坝—双鱼石—线最为发育,是最有利的勘探区块;射箭河—旺苍区块和观音滩—天井山区块次之,其余区块较差。
|
|
|
|
1 |
杜开洪;话说川西北地区的“熬锅肉”[J];四川烹饪;1997年11期 |
2 |
李凌;谭秀成;丁熊;吴晓庆;邹春;周素彦;黄先平;石学文;;四川盆地雷口坡组台内滩与台缘滩沉积特征差异及对储层的控制[J];石油学报;2011年01期 |
3 |
宋章强;王兴志;曾德铭;;川西北二叠纪栖霞期沉积相及其与油气的关系[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
4 |
许浩;汤达祯;魏国齐;张君峰;;川西北地区三叠系硫化氢分布及运移特征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7年01期 |
5 |
文淑义;;川西北地区畜草矛盾问题浅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1期 |
6 |
石新,王兴志,张帆,李耀刚,杨跃明,朱永刚;川西北地区栖霞组白云岩储集层研究[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
7 |
宁佐贵;;川西北天然气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石油经济;2001年06期 |
8 |
于代松;张良;徐小东;;川西北地区旅游发展的约束与对策[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
9 |
马永生;牟传龙;郭旭升;余谦;李国雄;谭钦银;;川东北达县—宣汉地区飞仙关组沉积相与储层分布[J];地质学报;2006年02期 |
10 |
郭亨孝;孟宏伟;陈昌久;黎治福;王金锡;鄢武先;蔡凡隆;;关于川西北沙化问题的调研报告[J];四川林业科技;2010年02期 |
11 |
刘江;姚云霞;张雷;;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油气田开发阶段的应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年04期 |
12 |
蔡凡隆;黎治福;岳鹏;;川西北地区沙化土地现状、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2期 |
13 |
胡霞;刘小军;王蕾;冯振东;;川西北九龙山构造须二段储层特征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年04期 |
14 |
张廷山,高卫东,兰光志,强平;川西北地区早中志留世生物礁发育特征初探[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90年04期 |
15 |
许浩,汤达祯,魏国齐,吴世祥,张君峰;川西北地区须家河组二段储层中包裹体流体势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年05期 |
16 |
张丽;;博兴洼陷南坡地层油气藏综合地质研究[J];内江科技;2009年01期 |
17 |
何奕忻;孙庚;刘琳;罗鹏;吴宁;罗光荣;;牦牛粪便对川西北高寒草甸土壤养分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9年05期 |
18 |
李德星;刘树根;张长俊;汪华;秦川;;四川盆地中南部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沉积相研究[J];海洋石油;2010年01期 |
19 |
刘伟;徐争启;张成江;尹观;杨治;柳建新;陈翔;;川西凹陷雷口坡组稀土元素特征及其意义[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1年06期 |
20 |
缪定云;吐哈盆地山前构造带构造地应力测井响应特征及其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