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百口泉油田百31井区二叠系佳木河组三段储层裂缝研究
【摘要】:准噶尔盆地百口泉油田百31井区二叠系佳木河组三段储层基质孔隙度为2~18.8%,平均为8.04%;渗透率平均为0.06×10~(-3)μm~2,总体表现为中孔、低渗特征,是一个典型的低渗透裂缝~孔隙型油藏。该区作为一个新投产区块,裂缝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油藏高效开发的首要问题。
本文采用多学科综合应用分析的方法,在大量岩心裂缝观察的基础上,结合成像测井、微地震波测试裂缝资料以及常规测井提供的裂缝识别资料和通过古构造应力数值模拟、有限单元法预测裂缝资料,相互佐证,对百31井区二叠系佳木河组三段储层裂缝进行了定性、定量的研究。研究认为:
(1) 佳三段储层宏观裂缝主要以剪切缝为主,张性缝次之;多数裂缝被方解石充填,为无效缝,经过酸化压裂改造后,这些无效缝可以变为油气的有效渗流通道。
(2) 由于微裂缝发育,裂缝孔隙度值较高,采用全直径岩芯刻度、深浅电阻率解释出的裂缝孔隙度约为0.65%。
(3) 裂缝规模较小,主要以倾斜缝为主,多数为高角度倾斜裂缝,倾角主要集中在40°~70°之间。
(4) 本区至少发育6组裂缝,其裂缝优势方位为北东东向、北西西向、南北向、东西向、北东向以及北西向。
(5) 构造应力是影响裂缝发育的最主要因素;除构造应力外,本研究区的裂缝还受克~乌大断裂控制,距离克~乌大断裂越近,裂缝发育程度就越高。
(6) 东西向裂缝、北东东向裂缝以及北西西向裂缝是是对油藏贡献最大的裂缝。
(7) 研究区构造裂缝主要是在海西期~燕山早期受到东西向挤压力以及喜马拉雅期受到南北向挤压力形成的。
|
|
|
|
1 |
国建英;李志明;;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烃源岩特征及气源分析[J];石油实验地质;2009年03期 |
2 |
邱子刚;戴雄军;施小荣;;准噶尔盆地莫北凸起侏罗系三工河组沉积相[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年05期 |
3 |
冯建新;生油岩的模糊综合评价——以准噶尔盆地为例[J];新疆石油学院学报;1989年00期 |
4 |
范光华;;准噶尔盆地天然气赋存形式及气藏类型[J];天然气工业;1990年02期 |
5 |
刘东海;邱晓红;;准噶尔盆地的油气非地震勘探试验效果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1991年06期 |
6 |
蒋少斌,宋泽元;准噶尔盆地气源岩热模拟及产气能力分析[J];新疆石油地质;1992年01期 |
7 |
赵白;准噶尔盆地的形成与演化[J];新疆石油地质;1992年03期 |
8 |
赵白;;准噶尔盆地的构造特征与构造划分[J];新疆石油地质;1993年03期 |
9 |
罗力崇,廖健德,程显胜,向宝力,刘翠敏;准噶尔盆地滴西地区油气成因探讨[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5年02期 |
10 |
董同武,张廷山,霍进,黄世伟,姜照勇;克拉玛依油田九区南低电阻率油层研究[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5年03期 |
11 |
雷德文,吕焕通,黄永平,杨晓海;准噶尔盆地腹部二次三维地震勘探主要技术与效果[J];新疆石油地质;2005年05期 |
12 |
李志明;秦建中;廖宗廷;刘文斌;范明;汪传胜;;准噶尔盆地Z-1井油源分析[J];新疆石油地质;2006年01期 |
13 |
郭维华;牟中海;赵卫军;邓国强;;准噶尔盆地不整合类型与油气运聚关系研究[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
14 |
韩立国;张枝焕;李伟;;准噶尔盆地中部Ⅰ区块现今油气运移方向研究[J];地球学报;2006年04期 |
15 |
张根法;刘丽娜;肖自歉;;PDC钻头加复合钻井技术条件下的岩屑录井[J];中国西部油气地质;2006年03期 |
16 |
廖健德;程显胜;罗立崇;向宝力;武宏义;白新民;;石南地区侏罗系油气包裹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新疆石油地质;2006年06期 |
17 |
谭开俊;潘建国;任培罡;孟祥霞;黄玉;孙东;;准噶尔盆地中拐地区古沟槽特征及油气成藏条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6年06期 |
18 |
许多年;王伟锋;;模糊综合评判技术在乌夏地区圈闭评价中的应用[J];新疆石油天然气;2006年04期 |
19 |
李利;何兴元;张希明;;准噶尔盆地盐渍土壤水盐动态及其对植被影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
20 |
韩守华;余和中;斯春松;陈淑慧;陈能贵;于笠;;准噶尔盆地储层中方沸石的溶蚀作用[J];石油学报;200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