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重复压裂压新缝力学机理研究

邓燕  
【摘要】:重复压裂是老油气田或老油气区进一步增产挖潜和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关键技术,特别是压新缝重复压裂更是中高含水油田综合治理和增油控水的有效手段。重复压裂裂缝能否重定向、重复压裂能否造新缝一直是学术界和工程界争论的焦点。本文从井筒附近应力场变化规律研究入手,对重复压裂造新缝的力学机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如下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1) 系统研究了垂直裂缝井重复压裂前应力场的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油气井中初次人工裂缝产生了诱导应力:油气井生产和注水等作业导致地层孔隙压力变化而诱导地应力重新分布;注入等作业导致油藏温度变化而诱导产生热弹性应力场等,这些诱导应力改变了重复压裂井井底附近的应力场分布。 (2) 应用弹性力学理论,建立了油气井中初次人工裂缝的诱导应力模型;并采用半逆解法得到初次人工裂缝诱导的应力场的解析解。 (3) 将渗流力学和岩土力学相结合,建立了含水力压裂裂缝的储层渗流和固相平衡的数学模型;然后对渗流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而岩土变形数学模型则采用有限元法求解,并采用显式交替求解方式将二者结合起来的储层流固耦合油藏数值模拟求解技术求解;得到流固耦合作用时由于油气井的生产活动导致的孔隙压力变化而引起的应力场。实现了垂直裂缝井重复压裂前生产过程导致孔隙压力变化而诱导的应力场的定量分析和模拟。 (4) 利用扩展的虎克定律和平面弹性理论以及能量守恒原理,建立了推导无裂缝注水井附近由于注水而产生的热弹性应力的数学模型;通过转化和叠加已有经验公式,建立了有裂缝注水井附近温度场的变化引起的应力场的计算模型。实现了垂直裂缝井重复压裂前由于长期注水温度场发生变化导致应力场的定量分析和模拟。 (5)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初次人工裂缝和孔隙压力的变化等改变了油气藏中的应力场,最大水平主应力变化较快,最小水平应力变化较慢,二者都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因此,当重复压裂井中的诱导应力差足以改变地层中的初始应力差时,井筒附近区域有一个应力重定向区域,那么重复压裂就可以产生新缝。 (6) 在应力场分布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岩石力学、断裂力学和水力压裂力学的基本原理,采用位移不连续法,模拟了在储层内各点应力不同的复杂应力条件下,重复压裂新裂缝的起裂方位、裂缝扩展和延伸轨迹。 新裂缝的造缝机理和延伸规律是重复压裂研究中的难点和应用价值的核心问题,也是制约重复压裂优化设计的关键。本文的研究无疑可以为重复压裂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用以在指导大量的重复压裂施工,提高其工艺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对于老油气田综合治理、稳产增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刘洪,胡永全,赵金洲,李文华,刘威,胡国恒;重复压裂气井诱导应力场模拟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23期
2 郭春华;刘林;李玉华;;新场气田致密低渗透气藏重复压裂工艺技术[J];石油钻探技术;2006年04期
3 刘洪,胡永全,赵金洲,易俊,李文华;重复压裂气井三维诱导应力场数学模型[J];石油钻采工艺;2004年02期
4 杨肖;王志国;于嫦娥;;气井重复压裂诱导应力场数学模型[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14期
5 于国栋,邵春伟,张应安,李跃斌;新民油田改善注采关系重复压裂技术[J];钻采工艺;2004年05期
6 李阳;姚飞;翁定为;;重复压裂前地应力场预测技术与应用[J];天然气技术;2008年01期
7 叶芳春,李红;重复压裂技术综述[J];钻采工艺;1997年06期
8 李玉伟;李修辅;刘佳;赵万春;焦石;;深井重复压裂裂缝起裂模型[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艾池;赵万春;郭柏云;杨东梅;;重复压裂裂缝起裂角模型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2009年04期
10 赵万春;王峰;艾池;;运用ANSYS9.0计算重复压裂井周围注/采诱导应力[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11 肖阳;王腾飞;赵金洲;胡永全;罗银富;;重复压裂总应力场计算模型[J];石油钻采工艺;2009年03期
12 邹建梅,张丽萍,陈美穗,余国清,张力举,刘凡;高含水开发期重复压裂技术的应用与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4年03期
13 罗洪涛;;重复压裂前储层几种应力场计算模型研究[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14 蒋廷学;重复压裂选井选层的模糊识别方法[J];石油钻采工艺;1997年03期
15 孙剑波,杨明飞,代建华,张建峰,杜远宗;低渗透油藏重复压裂机理研究与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4年01期
16 张海龙,王宪峰,逯艳华,翟维江;新木油田重复压裂的选井选层方法[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3年S1期
17 蒋廷学,李斐;评价油井重复压裂前剩余可采储量的GM(1,1)模型[J];石油学报;1998年01期
18 胡永全,赵金洲,蒲万芬,彭惠群,贾方霞;堵老裂缝压新裂缝重复压裂技术[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19 王永昌,姜必武,马延风,郭健康,王连军;安塞油田低渗透砂岩油藏重复压裂技术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2005年05期
20 陈远林;肖勇军;王涛;;低渗透油藏重复压裂机理研究及运用[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洪;赵金洲;李文华;唐洪俊;;新场气田重复压裂造新缝机理研究[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辜建川;陈政加;和再良;孙成明;尹森菁;;小湾水电站地应力测量及分析[A];地应立场测试及其应用论文集[C];1991年
3 吴世平;梁军;杜善义;;周期性复合材料性能的双尺度渐近分析[A];中国复合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刘长武;陆士良;;论底板加固对巷道维护的作用与影响[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5 李俊;陈晓东;张海;陈荣盛;李小银;姚斌;;采用ABAQUS对聚氨酯/橡胶复合轮胎应力场的有限元分析[A];中国聚氨酯工业协会第十五次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陈培善;李保昆;白彤霞;梁静;;反应谱对构造环境应力场的依赖性[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7 黄玺瑛;魏东平;;全球板块边界附近应力场短波分量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张电吉;王明华;陈志孚;凌济锁;左义权;;采空区地压分析及安全开采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杜双松;胡献国;冯忆艰;程继贵;;功能梯度材料作为活塞热障涂层的热分析研究[A];第八届全国真空冶金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胡钧涛;王建江;;胶结式内锚头围岩应力场的计算方法[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燕;重复压裂压新缝力学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2 曾雨辰;转向重复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3 孙庆友;大庆油田低渗透裂缝性油藏重复压裂造缝机理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4 张伟;渗流场及其与应力场的耦合分析和工程应用[D];武汉大学;2004年
5 黎剑华;条形药包硐室控制爆破仿真研究及其在高等级路基工程中的应用[D];中南大学;2005年
6 毛雪松;多年冻土地区路基水热力场耦合效应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7 孙志刚;复合材料高精度宏-细观统一本构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8 刘素梅;丹江口水库续建工程诱发地震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9 倪正顺;铝热挤压模具热力耦合数值分析与结构优化设计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10 何代华;脉冲大电流热焊接合金的机理和工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路宗羽;重复压裂新裂缝形态描述[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2 徐延涛;史南油田重复压裂应力场变化规律研究与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3 刁望庆;重复压裂重定向理论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4 杨溪滨;百色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夏季停工方案温度场和应力场计算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02年
5 吴元峰;低碳钢电阻点焊过程的数值模拟[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6 廖和滨;机械密封环温度场/应力场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福州大学;2005年
7 李凤玉;基于数值模拟的大型铸钢件质量预测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5年
8 谢元峰;基于ANSYS的焊接温度场和应力的数值模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9 夏倩;柴油机主要零部件的有限元分析与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白国权;高海拔严寒地区隧道温度场分布规律及衬砌冻胀力数值模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伟秦伯平 彭旭峰;且把裂缝当通道 低渗油藏成坦途[N];科技日报;2007年
2 特约记者 李铭;缝内转向压裂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6年
3 刘祥飞邹德庆;裂缝转向重复压裂技术取得成功[N];中国石油报;2007年
4 李铭;开发老油田的缝内转向压裂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6年
5 记者 张丽华;中国地质科学院举办汶川地震专题报告会[N];中国矿业报;2009年
6 记者 田雪莲 特约记者 曹菲;地球排出的强大气体或是致震原因[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7 特约记者 吴纯忠 通讯员 易衍莲;攻难题 挑重任 结硕果[N];中国石油报;2006年
8 记者 李占彬 特约记者 唐骏华;吉林石油集团特色井下作业带来双重收获[N];中国石油报;2006年
9 杜中闻通讯员 李文波 张春芬;压裂新技术让关停老井梅开二度[N];中国石油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陈云芬;诊治公路病害的“良方”[N];云南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