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准噶尔盆地乌尔禾油田低渗难采油藏精细描述方法研究
【摘要】:目前CNPC已探明的未动用低渗难采储量高达37亿吨,其中新疆准噶尔盆地就达6亿多吨,尤以乌尔禾油田克拉玛依组(T_2k,油层平均渗透率9.6×10~(-3)μm~2)、百口泉组(T_1b,油层平均渗透率7.7×10~(-3)μm~2)油藏为典型代表,且今后我国陆上新增储量将有更大比例(70%以上)属于低渗难采油藏。这部分油气资源若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描述和开发,很难开采和动用,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因此,解决低渗难采油藏系列开采技术难题,发展先进适用的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油气勘探与开发的重点之一。
本文以新疆准噶尔盆地乌尔禾油田的克拉玛依组和百口泉组油藏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地震及生产动态等资料,将测井精细解释与地质建模相结合、勘探地质与开发地质相结合、确定性分析与随机模拟相结合、精细油藏描述与油藏工程、数值模拟相结合,采用多种新方法新技术,重点开展了以下7个方面的研究工作:①地层划分对比与地层厚度模型的建立;②断裂系统精细解释与微构造模型研究:③储层沉积微相定量识别与微相分布模型的建立;④储层测井精细解释方法研究;⑤储层定量地质模型的建立及储层物性特征分析;⑥油水分布规律研究与储量分布模型的建立;⑦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开发调整研究。论文研究内容丰富、难度大且工作量重,通过研究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如下:
(1) 采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结合标准层对比、沉积旋回对比、厚度对比等多种方法,完成了本区地层划分与对比,建立了地层厚度模型,弄清了地层的空间展布特征;
(2) 利用静、动态资料对地震资料解释的断裂系统进行了核实,确定了本区断裂的分布及产状;
(3) 综合使用最佳方差聚类分层法、灰色关联法及测井曲线元法,实现了沉积微相的定量识别,建立了研究区块沉积微相平面分布模型,弄清了本区微相的纵横向分布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和油水分布规律的影响程度;
(4) 基于测井、岩电、岩心和试油资料,采用适用性更强的多因素非线性的神经网络法、最优化多功能法和多参数交会图技术建立了储层四性参数分层精细解释模型,进行了储层物性参数的精细解释和油水层的准确识别,为储层建模、储量计算和油藏数模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5) 综合多种方法搞清了研究区块的油水分布规律和地质储量的空间展布特征,根据储量分布模型计算的石油地质储量为3938.0×10~4t、溶解气地质储量为16.808×10~8m~3,储量丰度为130.83×10~4t/km~2,研究区块属中偏低丰度储量的中型油田;
(6) 提出了合理开发本区低渗难采油藏的层系划分,井网、井距,注采系统及合理的开采技术政策界限,指出了油藏存在的潜力及今后挖潜的方向。
通过以上研究,最终形成了一套实用有效的低渗难采油藏精细描述方法和技术,为这类油藏的增储上产与合理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
|
|
|
1 |
高建武;谢小平;赵学民;邢小锋;冯辉;;鄂尔多斯盆地南泥湾地区地层对比与沉积微相展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1期 |
2 |
胡雪涛,李允;储层沉积微相的随机模拟及其对比研究[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
3 |
呼舜兴,耿师江,侯平舒,崔太华,李本汉;非均质复杂断块油藏沉积微相研究及应用[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
4 |
薛林福,王剑,王东坡,梅启太,孙权;储层沉积微相带自动跟踪方法[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年01期 |
5 |
赵虹,党犇,李文厚,杨晓奇,党永潮;安塞地区延长组沉积微相研究[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4年05期 |
6 |
路香丽,赵翠霞,张尚锋;大王北油田大37块沙二段沉积微相与油气分布关系研究[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
7 |
周金保;沉积微相研究成果在濮城油气田滚动勘探中的应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年04期 |
8 |
庞宏磊;李德敏;;川西坳陷鸭子河构造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微相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年08期 |
9 |
张吉来;朱广社;陈德平;宋广寿;;马岭油田北三区延安组Y8~Y10油层沉积微相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6年03期 |
10 |
倪新锋;田景春;陈洪德;夏青松;张锦泉;窦伟坦;姚泾利;宋江海;;应用测井资料定量识别沉积微相——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白豹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为例[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
11 |
曹广华;胡亚华;张奇文;韩刚;;利用测井资料识别沉积微相方法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年15期 |
12 |
王郑库;欧成华;李凤霞;;吴旗地区长61储层沉积微相及物性研究[J];石油仪器;2007年05期 |
13 |
严申斌;李少华;邓恒;;三维储层建模在胜南油田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02期 |
14 |
夏宝华;刘笑翠;孟偑;李玉姣;;濮城油田沙二上亚段2+3砂组沉积微相及沉积模式[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年02期 |
15 |
陈小欣;胡望水;熊平;王珊;;双河油田Ⅵ油层沉积微相特征[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01期 |
16 |
詹冶萍;李(丿乂);潘知峰;;埕北断阶带沙一段沉积微相的特征与类型[J];科技信息;2009年09期 |
17 |
徐薇薇;方德庆;周新茂;陈建阳;;大港油田港西明化镇组沉积微相及储层的非均质性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02期 |
18 |
田咏;雷卞军;顾绍富;席文燕;;靖边气田陕100井区马五_(1-4)亚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10年01期 |
19 |
李玉新;;博兴洼陷小营油田沙二段沉积微相研究[J];内江科技;2010年06期 |
20 |
尹艳树;张杨;陈执勤;妙辛;;井楼油田北区细分沉积微相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