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中Ⅰ号带碳酸盐岩凝析气藏试井分析应用研究
【摘要】:
塔中Ⅰ号坡折带碳酸盐岩凝析气藏是塔里木油田储集油气的重要区域,具有丰富的凝析油气资源。其具有储量规模大,产能大,埋藏深,储层非均质强的特点。塔中Ⅰ号带碳酸盐岩凝析气藏储集空间主要是裂缝和溶洞,储层流体主要是凝析气藏,掌握其油气藏分布、渗流特征和产能状况,对塔里木油田的开发和开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针对塔中Ⅰ号带碳酸盐岩凝析气藏储层及流体渗流的特点,结合塔中Ⅰ号带测井和PVT实验等取得的资料,及以往塔中Ⅰ号带试井分析的经验,在前人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新的试井模型对塔中的储层进行描述。并对塔中近年的试井资料利用EPS软件和新建立的试井模型软件进行了应用分析,取得较好的应用分析效果。
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前言部分简要介绍了塔中Ⅰ号带的试井研究现状和研究目的及内容。第二章简要介绍了塔中Ⅰ号带储层的主要地质情况特征。第三章对塔中Ⅰ号带的试井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塔中Ⅰ号带常用的各种试井方法的优缺点和设计方案,并加以分析与应用。第四章根据塔中Ⅰ号带实际的地层情况,建立了适用于塔中Ⅰ号带碳酸盐岩缝洞型凝析气藏的试井模型,结合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得出了拉氏空间下的井底无因次拟压力解,并绘制出现代试井分析理论图版。并对碳酸盐岩凝析气藏的井底压力动态变化和影响特征曲线的各种参数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第五章对塔中Ⅰ号带的典型的几口碳酸盐岩凝析气井的试井资料进行了应用分析,通过EPS软件和上章建立的新模型来对塔中的试井资料进行解释,获得良好的分析结果。第六章对塔中Ⅰ号带的储层情况和试井分析应用情况进行了小结。并对塔中的试井工艺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难题和方向。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对塔中传统试井资料分析方法进行了改进,使塔中Ⅰ号带试井设计和资料分析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使得对塔中Ⅰ号带的储层情况和试井分析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和提高,为塔中Ⅰ号带碳酸盐岩凝析气藏的实际生产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方法。
|
|
|
|
1 |
杨远聪,李延钧,秦建忠,侯荣;论冀中地区O、C—P凝析气藏的形成条件[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
2 |
罗权生;;温吉桑构造带温南1-1断块油气藏相态分析[J];吐哈油气;2002年02期 |
3 |
王志伟,李相方,童敏,程时清,安小平,王连军;基于凝析气相变的凝析油聚集规律[J];石油钻采工艺;2005年04期 |
4 |
李星民,郎兆新,江春明;凝析气藏水平井产能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年S3期 |
5 |
冯虎,吴晓东,李明志,马焕英;凝析气藏压裂返排过程中液锁对产能的影响[J];钻采工艺;2005年06期 |
6 |
刘欣;刘洪涛;陶良军;林景禹;;高温裂缝性凝析气藏压裂技术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理工卷;2007年02期 |
7 |
刘东;张久存;王永红;燕自峰;;凝析气藏循环注气气窜判别方法及应用[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8年04期 |
8 |
朱得利;王薇寒;朱豫川;;凝析气藏两相拟稳态模拟方法[J];断块油气田;2009年03期 |
9 |
蒋漫旗;李保柱;焦玉卫;肖香娇;胡长翠;;牙哈凝析气田边水推进判断方法研究[J];钻采工艺;2010年01期 |
10 |
张代生;李成明;;丘东—温吉桑地区凝析气藏成藏模式及气藏特征[J];吐哈油气;1998年01期 |
11 |
赵晓,周俊杰,李瑞卿,潘艳云,张栋;大港千米桥潜山凝析油气藏酸压技术探索与实践[J];天然气工业;2005年09期 |
12 |
李冬梅;;TH油田凝析气藏水平井试井合理压差的确定[J];岩性油气藏;2007年01期 |
13 |
杨帆;李治平;李向齐;;凝析气藏气液固三相数值模拟[J];石油钻采工艺;2007年03期 |
14 |
周小平;周丽梅;;凝析气藏反凝析伤害研究[J];天然气技术;2007年03期 |
15 |
高云;昌峰;张世明;陈明;;平湖凝析气藏跟踪模拟研究及应用[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年02期 |
16 |
刘伟;白全胜;杨会臣;赵文杰;;现场确定尼日尔河三角洲凝析油含量的测井方法[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17 |
邓垒;郭平;;凝析气藏衰竭开发地层凝析油饱和度研究新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18期 |
18 |
张丽萍;李如一;;松辽盆地古龙凹陷典型油气藏相态类型综合判别[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
19 |
蒋海;杨兆中;胡月华;李小刚;孙健;;凝析气藏循环注气参数优化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
20 |
田冷;何顺利;施英;;数值试井技术在凝析气藏边界识别中的应用[J];新疆地质;200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