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汶川地震房屋建筑震害分析及重建隔震设计研究

李红培  
【摘要】: 论文以大量的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资料为基础,对砌体结构、框架结构和混合结构(砖木结构和底框结构)在地震中的震害表现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对其破坏机理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和分析,并就《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针对汶川地震做出的修订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对在地震中破坏严重、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较大的学校建筑和卫生、医疗类建筑的震害表现,进行了重点剖析。此外,对我国城乡建筑抗震安全水平的巨大差异,进行了简单阐述。 各种结构形式建筑中,楼梯间的破坏都比较严重,论文做重点研究。在ETABS结构分析软件中建立三个不同的分析模型,一个不考虑楼梯间对整体结构抗震能力的影响,另外两个设置楼梯间,但分别位于建筑物两端和中间。分析显示,楼梯间的支撑作用改变了整体结构的自振周期、层间位移角和框架柱内力,对整体结构的抗震安全能力有较大影响,结构设计中不考虑楼梯间的作法是不全面的。此外,楼梯间的设置位置,对结构的抗震能力也有影响。 隔震设计在新西兰、美国和日本等国应用较多,但在我国,特别是汶川地震灾区,还比较少见。论文以都江堰震后某在建基础隔震建筑为例,与传统抗震设计方法展开对比,对在震后重建中使用隔震技术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进行了定量分析,证实使用隔震设计后,重建建筑在得到良好抗震能力的同时,还可以部分降低造价。学校建筑结构形式特殊,破坏后果严重,重建时使用隔震设计可以有效地提高抗震安全能力;医疗、卫生类建筑属城市生命线工程范畴,重建时应积极采用隔震设计;对于其它重要建筑的重建,隔震设计也非常合适。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禹建兵;;砌体农房震害分析及其维修加固方法[J];山西建筑;2011年21期
2 谭平;周福霖;;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疑问解答(八)[J];建筑结构;2011年07期
3 白国良;薛冯;徐亚洲;;青海玉树地震村镇建筑震害分析及减灾措施[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4 张涛;;汉中市农村民房结构抗震能力分析[J];砖瓦;2011年09期
5 雷红富;苏立;;水利水电工程震害分析及抗震措施建议[J];震灾防御技术;2011年02期
6 宋晓;徐光胜;;多层建筑隔震设计及探讨[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7 王永亮;何忠茂;乔宏霞;郑建军;;玉树地震灾后民用房屋调查分析及建议[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1年04期
8 邵楠;;青海玉树地震建筑震害浅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1年04期
9 蒋宁山;刘连新;张克雪;张伟勤;;玉树村镇房屋震害调查与设计探讨[J];建筑技术;2011年07期
10 赵蕴林;;普通民用建筑基础隔震技术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11 卢保安;张涛;;汉中市农村民房结构抗震能力分析[J];山西建筑;2011年20期
12 罗春燕;;玉树地震中房屋结构的震害分析[J];山西建筑;2011年26期
13 孙建刚;崔利富;王振;杜蓬娟;;立式储罐叠层橡胶隔震3阶段设计[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14 马林;;桥梁抗震设计探讨[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12期
15 李照德;梁佶;叶勇勇;;某多塔楼大底盘工程隔震层设计[J];建筑结构;2011年10期
16 孙颖;孙建刚;崔利富;;大型立式浮顶储罐基础隔震数值研究[J];世界地震工程;2011年03期
17 夏修身;陈兴冲;;铁路高墩桥梁基底摇摆隔震与墩顶减震对比研究[J];铁道学报;2011年09期
18 苗海强;邵连芬;;浅析底层框架砌体结构抗震设计[J];河南建材;2011年04期
19 ;[J];;年期
2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培;张卫兵;;隔震设计在汶川地震灾区重建中的应用[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4卷)[C];2010年
2 米晓玲;谭平;沈朝勇;王光洁;王海明;涂伟荣;;高层建筑结构隔震设计方法研究[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3 王成;麻建锁;;底框砖房隔震设计实例浅析[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4 欧谨;刘伟庆;;某住宅楼基础隔震设计与分析[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1年
5 远方;王成;刁可;;隔震设计应用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3年
6 陈万涛;冯学敏;姜伟;;四川省市政民用建筑典型震害分析[A];汶川大地震工程震害调查分析与研究[C];2009年
7 杨春田;于淑琴;;唐山陡河电厂180m烟囱震害分析[A];第十一届高耸结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2年
8 陈代果;姚勇;郭莹;;汶川地震钢筋混凝土桥梁震害原因分析与加固方法初探[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周云;郭永恒;邓雪松;;我国村镇房屋震害分析与减灾对策[A];防震减灾工程研究与进展——全国首届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黄海燕;叶燎原;缪升;王文玺;;云南地区村镇建筑的抗震设防对策研究[A];第二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宫克勤;新型立式储罐结构体系地震响应分析[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2 魏陆顺;组合隔震与三维隔震(振)理论及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夏修身;铁路高墩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2年
4 于芳;列车荷载及地震作用下隔震铁路桥梁的动力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周扬;汶川地震紫坪铺面板堆石坝震害分析及面板抗震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6 杨迪雄;隔震结构优化设计和工程数值方法中的混沌[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7 崔利富;大型LNG储罐基础隔震与晃动控制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培;汶川地震房屋建筑震害分析及重建隔震设计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0年
2 张孝奎;城市供水管网系统震害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04年
3 孙波;烟囱在地震力作用下的动应力反应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4 刘金想;地震灾区村镇房屋重建方案决策及策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5 潘兴庆;云南农村民居典型土坯砌体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6 胡长理;砌体结构三维模型及三维灾害场景实现技术的初步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9年
7 孙柏锋;隔震结构设计方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7年
8 师朋勃;基于迭代的基础隔震结构简化设计方法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9 胡晓娜;埋地管线的地震响应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10 沈靓;汶川地震中建筑物典型震害分析与数值计算[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记者 杨三军;四川正面回应震毁房屋质量质疑[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2 记者 陈昊;四川安排使用救灾捐款已超百亿[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喻宁;全国鼎力支持 重建有条不紊推进[N];经理日报;2009年
4 记者 关丽莘;工程建设要先过抗震关[N];中华建筑报;2001年
5 记者 熊燕;我省研发大型橡胶隔震支座用于昆明新机场建设[N];云南日报;2009年
6 记者 张意轩 王平;灾后重建加快推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7 记者 肖晓 杨晓;这一年,恢复重建有力有序有效 重建后,灾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N];四川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