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地球物理的金矿快速找矿技术研究及应用
【摘要】:马脑壳金矿是川西北著名的大型国有金矿山,经过多年规模开采,资源已经面临枯竭,为此,近几年来一直在矿区及外围开展接替资源找矿工作。由于马脑壳金矿区位于川西北高原,属于高寒地带,野外可工作时间短,加上矿区地形陡峭,植被覆盖广泛,缺少直接找矿标志,为开展找矿工作增加了难度,对此迫切需要一种适用于该地区的科学有效的找矿模式。
本论文以国家危机矿山办项目“四川省九寨沟马脑壳金矿接替资源勘查(项目编号:200651094)”子课题“马脑壳金矿青山梁地区找矿靶区快速评价”为依托,针对马脑壳及外围金矿快速找矿为目标,选择马脑壳外围青山梁地区为研究区,开展了基于多种核地球物理方法的金矿找矿模式研究及找矿应用。
马脑壳金矿为卡林型金矿,位于松潘-甘孜褶皱系与秦岭褶皱系的结合部位的川、甘、陕金三角金成矿带内,属于我国两大巨型卡林型金矿带之一的陕、甘、川“西北金三角”金矿带。卡林型金矿又名微细浸染型金矿,产于沉积岩及浅变质沉积岩中,赋矿主岩主要为碎屑岩及碳酸盐岩;有一套中低温的矿物共生组合和围岩蚀变;金的粒度多为次显微—显微级;在成因上属浅成中低温热液(渗流热卤水)金矿床。这类金矿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围岩地层,岩浆流体参与了成矿作用,矿床为与岩浆活动有关的混合热液金矿床。这类矿床中金与砷、锑、汞等元素的组合关系是最常见的组合关系。
根据卡林型金矿的地质特征与前期地质工作者对该区的实际找矿研究,总结出马脑壳地区的找矿标志主要包括:
构造标志:主断裂旁侧的派生断裂和破碎带,特别是发生在软硬岩层间的走向断裂及破碎带是很好的找矿标志。这为开展壤中α测量提供了依据。
围岩蚀变标志:褐铁矿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硅化、雄黄矿化、辉锑矿化发育的围岩及断裂带、破碎带是良好的找矿标志。这为开展γ能谱测量提供了依据。
地化标志:与断裂及破碎带、热液脉有关的较好的地球化学异常,其规模大,强度高,浓集中心明显,浓度分带明显,金、砷、锑、汞组合好,是良好的找矿标志。这为开展X荧光测量提供了依据。
考虑到马脑壳金矿床的矿物组合主要是微细浸染状硫化金属矿物,这类矿物在较高频率范围内具有良好的激发效率,这为开展偶极幅频激电工作提供了依据。
再考虑到马脑壳及外围实际地形地貌条件恶劣,最终我们选择了壤中α测量、γ能谱测量、X荧光测量、偶极幅频激电测量4种物化探技术,构建成马脑壳地区金矿快速找矿技术。这些方法不但都满足测量实际要求,而且仪器轻便,所用各种仪器设备的整机重量都不超过8kg,方便于随身携带,这也保证了方法技术的可实施性。
在青山梁4km2区域的现场测量中,根据马脑壳金矿受构造控制的特点,以控制工作区内北西-南东向控矿构造为目的,按大致垂直于构造,按200×20 m网格布设了15条测线,开展了同线共点的壤中α测量、γ能谱测量、X荧光测量。在捕获的异常区及其相邻区域,则将测网加密到100×10 m。
在已知金矿上的可行性实验表明,金矿体上方As、Cu、Pb、Zn呈现异常,同时伴生有U、Th和土壤α异常。据此,在青山梁4km2区域对壤中α测量、γ能谱测量、X荧光测量资料进行整理,以As为主,圈定出有γ能谱与土壤α异常相伴的5个异常。异常编号分别记As_1~As_5。
在捕获的X荧光异常区域,我们从东到西布设了Q9、Q11、Q15、Q19四条幅频激电剖面,其主要目的是解剖异常,获取地下100m深度范围内硫化金属矿物的分布信息,对异常的解释推断提供充足的资料。As_1号异常位于测区南部,起于19线之西,呈带状沿F3延伸,止于11号测线之西F8断层处,其他物化探方法与荧光测量元素在此处也均表现出异常,在加上前有地质队在青山梁通过山地工程揭露圈定的金矿体位于该异常的中段,且矿体与异常吻合良好,可以认定该异常为金矿异常无疑。As_2号异常位于测区南部,F8断层之东, 11~7号测线范围之间,通过布设横穿As_2号异常的幅频激电拟断面测量,发现该幅频激电异常的展布形态,与青山梁地区含矿层的倾伏方向一致,具有明显的As、Cu、Zn、Pb等元素的组合异常,在异常边缘有K的异常,采集了异常区土壤样品做金定量分析也均反映匹配,为此可以认定,As_2号异常区应该是青山梁地区第二个找矿靶位。对于As_3、As_4、As_5异常,其他物化探方法与荧光测量元素并没有表现出组合异常,加上与构造呈现的关联关系不明确,异常展布的形态也没有明显规律可循,因此判定为无实际找矿意义。
综上所述,在马脑壳地区开展多参数核地球物理测量,即X荧光测量、γ能谱测量、壤中α测量并加以偶极幅频激电拟断面解剖,可以对矿区金矿靶区进行快速评价。而本论文捕获的As_1号异常区域和As_2异常区域应该是青山梁地区进一步找矿的有利靶区。
|
|
|
|
1 |
董建乐,杨志刚,王信虎,郑豪;花岗岩类与我国金矿成矿关系[J];黄金;2002年06期 |
2 |
王好均;;辽宁东五家子金矿控矿断裂及其构造岩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3 |
张渊智;;从卫星影像上预测金矿的目视解译[J];遥感信息;1988年02期 |
4 |
葛良胜,武玉海;板块构造环境对金矿成矿的控制作用[J];黄金地质;1996年03期 |
5 |
黄汉桂,杨宪华;广西大明山东侧砂金矿成矿地质条件[J];南方国土资源;1988年02期 |
6 |
包志伟,赵振华;东坪金矿床成矿过程中稀土元素活动性[J];地球化学;1998年01期 |
7 |
张玉洁;申勇胜;任继学;;青海省拉脊山东段金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分析[J];黄金科学技术;2008年05期 |
8 |
弓小平;杨宗让;李进学;苏生瑞;;萨尔布拉克一带岩浆岩体的金成矿有利度评价[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9 |
杜建国;安徽晓天中生代火山岩盆地金矿成矿地质条件[J];地质与资源;1992年04期 |
10 |
张朝晖;右江幔隆与金矿成矿关系(摘要)[J];地质地球化学;1994年05期 |
11 |
舟山;Th/U比是富银矿和金矿成矿省的远景评价指标[J];世界核地质科学;1994年03期 |
12 |
王江涛;新疆大小金沟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方向[J];新疆地质;2003年02期 |
13 |
谭榜平,付仁平;马脑壳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2001年02期 |
14 |
林清;有机质在金矿成矿中的作用(摘要)[J];地质地球化学;1990年04期 |
15 |
吴厚泽,苏惠娴;高温高压气液相中金迁移形式的实验研究[J];矿产与地质;1997年05期 |
16 |
叶景平;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成矿新见解[J];江西地质;2000年01期 |
17 |
刘慷怀;龙水金矿成矿物质来源的地球化学研究[J];桂林工学院学报;1985年04期 |
18 |
马天林;新疆萨尔布拉克金矿成矿模式[J];矿床地质;1994年S1期 |
19 |
王可勇,姚书振,杨言辰,代军治;川西北马脑壳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J];矿床地质;2004年04期 |
20 |
;泌阳县月儿湾金矿成矿期构造解析[J];河南地质;199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