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精度曲率分析方法及其在构造识别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三维地震技术的发展,利用属性进行构造解释成为地质解释人员的常用方法。近年来,曲率属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发现曲率属性对构造识别非常有用。本文在利用曲率分析进行构造识别的基础上将其与自适应中值滤波结合起来得到了一种新的基于高精度曲率分析的断层识别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了自适应中值滤波能较好去噪的优点,以及最大正曲率对断层高敏度性的优点,克服了常规相干体分析抑制噪声能力较差及对小断层识别能力较差的缺陷。另一方面,本文将曲率分析与构造应力场结合起来,基于曲率—应力—应变的关系,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曲率分析的构造应力场计算公式,该方法克服了常规基于有限元模拟的构造应力场计算的建模难点问题,不需要建立复杂的地层岩石模型,是一种简单高效的构造应力场计算方法。实际资料的计算结果表明,基于该方法预测的裂缝发育带与流体预测的结果完全一致,从而验证了新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分以下几方面
(1)自适应中值滤波方法。该方法首先将整个待处理的图像分割为K个子图像,然后分别统计每个子图像中噪声的个数,再根据子图像中噪声点的个数,在每个子图像中自动选择滤波窗口的大小。改方法既可有效滤除严重的噪声干扰,又能较好地保持图像细节
(2)基于曲率分析的断层识别方法。该方法先用自适应中值滤波进行预处理,然后通过曲面拟合计算地层的最大正曲率,最后通过提取目的层位的最大正曲率切片进行断层解释。
(3)基于曲率分析的构造应力场计算方法。该方法以地层时间切片为研究对象,先通过曲面拟合计算地层的曲率,然后通过测井资料建立地层的杨氏模量模型,最后根据推导得到的“曲率—应力—应变”公式进行构造应力场计算,从而实现了基于叠后地震资料的构造应力场计算。
|
|
|
|
1 |
杨海明,池三川;构造应力场对地球化学场的控制作用——以广西南丹芒场锡多金属矿田为例[J];现代地质;1990年02期 |
2 |
李少游;广西灌阳地区构造应力场研究[J];桂林工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
3 |
华保钦;构造应力场、地震泵和油气运移[J];沉积学报;1995年02期 |
4 |
夏根宏,张树勋;甘肃地区构造环境剪应力场对峰值加速度的影响[J];西北地震学报;1996年04期 |
5 |
闻则刚,王正尚,杨马陵;广东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模拟计算[J];华南地震;2001年03期 |
6 |
张凤鸣;许晓艳;刘铁军;张世忠;孙文彬;;应用震源机制解分析依兰-伊通地堑北段现代构造应力场[J];东北地震研究;2005年04期 |
7 |
张向红;杨斌;周俊喜;刘洪春;;祁连山中段构造应力场特征研究[J];高原地震;2005年04期 |
8 |
王鸿燕;刘梁;甄娟;;重力场转换构造应力场研究及其在华北地区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年21期 |
9 |
孙小龙;刘耀炜;晏锐;;利用水位资料反演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变化[J];地震;2011年02期 |
10 |
邓起东
,张裕明
,许桂林
,范福田;中国构造应力场特征及其与板块运动的关系[J];地震地质;1979年01期 |
11 |
李愿军;郯庐断裂带中段构造应力场有限单元反演[J];地震研究;1984年04期 |
12 |
赵从俊;杨日畅;田晓燕;;川东构造应力场与油气富集规律探讨[J];石油学报;1989年02期 |
13 |
徐文龙;陕西北秦岭中段构造应力场的初步研究[J];地震地质;1991年02期 |
14 |
陈益明;岳阳地区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J];华南地震;1991年03期 |
15 |
刘耀荣;;香花岭矿田古构造应力场特征[J];湖南地质;1991年01期 |
16 |
邓军,方云,周显强,董军社;胶东半岛西北部金矿带成矿构造应力场及成矿微量元素分布特征研究[J];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5年01期 |
17 |
许才军,张德涵;大地测量反演构造应力场若干问题的探讨[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
18 |
魏柏林,徐辉龙,谢明富;东南沿海地震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J];华南地震;1996年04期 |
19 |
梁海华,丁中一,潘懋,侯建军,郑文涛,刘锡大;吐鲁番-哈密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数值模拟分析[J];地震地质;1997年04期 |
20 |
曾联波,田崇鲁;构造应力场在隐蔽性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J];现代地质;199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