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大渡河巴拉水电站近坝库区果尔巫段斜坡稳定性分析

张楠  
【摘要】:拟建的大渡河巴拉水电站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境内脚木足河段,系大渡河干流水电规划“3库22级”的第2级水电站,上接下尔呷梯级,下衔达维电站。该电站右岸果尔巫段斜坡长约600m,高约450m,上部为果尔巫侵蚀平台,覆盖有风成堆积物,结构较密实,且下部覆盖层类型较复杂。基岩主要有花岗岩及砂板岩组成,现场调查发现,花岗岩以及砂岩的卸荷深度普遍较高,部分段内花岗岩强风化段达50m。强卸荷导致斜坡岩体结构较松散,该段斜坡一旦发生滑动将会极大拟建电站的正常运行。 本文主要以巴拉电站近坝库岸段斜坡做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对巴拉电站整个近坝库岸进行了分段,并将果尔巫段斜坡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此后,较全面的研究了果尔巫斜坡的工程地质条件,斜坡岩体的结构特征和变形特征等,利用现场试验及室内试验确定岩土体各项物理参数,并以此为基础,利用FLAC3D软件对果尔巫斜坡蓄水前的应力状态与蓄水后的变形机制进行分析,确定了斜坡潜在滑移面的位置。然后,通过分析现场调查资料对斜坡稳定性进行定性分析并利用GEO-SLOPE软件对斜坡稳定性进行定量计算。本文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1)巴拉电站近坝库岸共可分为五段,其中亚拉沟~打枪沟基座阶地库岸段内果尔巫斜坡距拟建中坝址约1.5km,该斜坡堆机体类型较复杂,且该段花岗岩卸荷深度较大。基于此,确定果尔巫斜坡为巴拉电站近坝库岸段斜坡的主要研究对象。 (2)通过现场调查发现,果尔巫段斜坡覆盖层主要由风积物、冰积物、崩积物、坡积物、冰源泥石流组成,各覆盖层分布高程不一,但其厚度均较薄,方量较小,即使失稳,对水库正常运行不会造成较大的影响。果尔巫段斜坡基岩风化程度较低,但卸荷程度较高,岩体结构较松散,力学强度参数较低。 (3)根据坡体原生结构面以及卸荷裂隙的发育情况可将岩体分为以下四种主要结构:整体-块状结构(A)、似层状结构(B)、缓裂控制结构(C)以及散体结构(D)。其中,强卸荷卸荷-整体块状结构(A1)、强卸荷-陡裂控制岩体(B1)以及强卸荷-陡缓控制岩体(C21)均有可能发生失稳破坏。通过对果尔巫段斜坡岩体的现场调查发现,果尔巫段斜坡岩土体存在倾倒变形、楔形滑动、平面滑动、圆弧滑动等变性破坏模式,但这些变性破坏模式所控制的范围十分有限,方量均不超过50方,即使发生滑动,对水库安全运行也影响不大。这说明果尔巫段斜坡变形主要集中在浅表部,而深层岩体并未出现明显变形。这与现场调查并未发现纵深拉裂缝的情况一致。 (4)通过对利用FLAC3D对果尔巫斜坡研究表明,天然状态下坡体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坡体局部出现一定的塑性变形单元,主要以剪切变形为主,但范围有限,且并未形成贯通的见破裂面;2-2剖面坡体后缘处陡缓转折部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应力集中现象。在水库蓄水后坡体各剖面稳定性均有一定程度下降,但位移和剪应变增量值均较小。 (5)通过现场调查发现,果尔巫斜坡并没有发现大规模变形体,定性判断果尔巫段斜坡处于稳定状态。利用刚体平衡法计算斜坡稳定性结果显示,蓄水以前,即使在考虑遭遇强降雨以及Ⅶ度地震的情况下,斜坡均处于稳定状态。但2-2剖面安全储备较低。蓄水后,各剖面在各工况条件下均处于稳定状态,2-2剖面潜在滑体位于斜坡后缘,因此水库蓄水对2-2剖面稳定性无影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锐波,张丽萍;斜坡稳定性的二级模糊推断[J];灾害学;1998年02期
2 罗文强;斜坡稳定性概率理论和方法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年02期
3 李迎新,陈静;浅议斜坡稳定性计算中水压力的作用[J];土工基础;2005年03期
4 刘佑荣,贾洪彪,唐辉明,周丽珍;湖北巴东长江公路大桥斜坡稳定性研究[J];岩土力学;2004年11期
5 夏元友,朱瑞赓;斜坡稳定性综合评价方法的集成式因素权重赋值方法[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98年01期
6 张永波;斜坡稳定性分析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7 卜俊贤,朱少荣,张宜虎;浅议斜坡稳定性计算中水压力的作用[J];岩土工程界;2004年04期
8 罗文强,龚珏,杨瑞琰;一次二阶矩方法在斜坡稳定性概率评价中的应用[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8年06期
9 郭宝琮;刘哲;;斜坡稳定性实例分析[J];公路;2006年08期
10 钱惠国,李隽蓬,蒋爵光;影响铁路斜坡稳定性的自然地质因素动态分析[J];铁道工程学报;1996年02期
11 高晓斐;陈植华;安琪;;降雨对斜坡失稳的影响作用探讨[J];地下水;2007年01期
12 赵强,倪万魁;用信息论方法对铜川市区斜坡稳定性评价预测[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13 杨华林,张斌;应用模糊学方法评价达川地区斜坡稳定性[J];四川地质学报;2001年01期
14 章婵;罗文强;冯春花;;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的斜坡稳定性判别[J];应用数学;2006年S1期
15 沈芳,程东,向喜琼;GIS在斜坡稳定性空间评价预测中应用初探[J];矿物岩石;1998年S1期
16 杨家祥;李桂云;;县道下临线三道沟至下套段岩质边坡勘察与治理设计[J];西部探矿工程;2011年07期
17 黄润秋,刘汉超;斜坡抗滑结构的地质工程分析[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4年04期
18 毕海良;应用信息量法评价西宁东川丘陵斜坡的稳定性[J];青海环境;1999年01期
19 冯峥嵘;杨凯华;袁亚军;净少敏;;山坡无规划居住区稳定性的评价[J];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07期
20 门玉明;土坡稳定性的极限分析方法[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智毅;张欣海;王建锋;;重庆市沿江地带斜坡稳定性研究[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一)[C];1992年
2 曾磊;张茂省;黄玉华;武文英;;优势入渗通道对黄土斜坡稳定性影响研究[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易萍华;罗嗣海;侯龙清;;江西宜黄县城区斜坡稳定性初步评价[A];第六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0年
4 孙强;刘振军;张志修;杨继红;;大华桥斜坡体成因的机理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永双;卿三惠;郭长宝;苟定才;曲永新;石菊松;;虎跳峡冷都复杂斜坡体的基本特征及稳定性初步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练操;晏鄂川;;极限平衡法计算斜坡稳定性中的地下水作用分析[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7 叶天立;鲁晓兵;崔鹏;;降雨引起的坡体响应数值模拟[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田陵君;魏伦武;陈辉;陈永侠;;四川省巫溪县西宁区中阳村危岩体形成原因分析及滑坡机制探讨[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9 周迎庆;刘伦军;李宝东;;西宁高速滑坡形成演变机理及运动学特征分析[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10 吴光;王贵清;;斜坡岩体环境应力效应和环境刚度效应力学试验研究[A];四川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首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柴波;巴东新城区库岸斜坡岩体结构系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2 吴红刚;隧道—滑坡体系的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2年
3 曾斌;恩施地区志留系地层斜坡灾变智能化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4 李秀珍;潜在滑波的早期稳定性快速判识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5 靳德武;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斜坡稳定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6 吴圣林;崩塌—推覆滑移地质体成因机理及其稳定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7 钟卫;高地应力区复杂岩质边坡开挖稳定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8 沈世伟;吉林省东南部山区地质环境及边坡稳定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徐光兴;地震作用下边坡工程动力响应与永久位移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宋玉环;西南地区软硬互层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楠;大渡河巴拉水电站近坝库区果尔巫段斜坡稳定性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2 康超;确定性模型在黄土沟壑区斜坡稳定性预测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10年
3 米涛;锦屏对外专用公路牦牛山西段斜坡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马莹;糯扎渡水电站泄洪雾化区斜坡稳定条件演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5 朱麟晨;窑头2号隧道进口段斜坡不良地质体与隧道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6 李传宝;云南新平芭蕉树滑坡工程地质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7 张新军;铜川地区黄土滑坡的机理、稳定性及防治措施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8 陈积普;水岩化学作用过程及其对滑坡孕育的贡献[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9 王者涛;青川县城桅杆梁不稳定斜坡稳定性评价及其防治措施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10 黄玉华;泾阳南塬黄土滑坡特征及其灾害损失经济评价[D];西北大学;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宗立 通讯员 韩业庭;兰州地质灾害缘何频繁发生[N];光明日报;2009年
2 徐移江;沪昆铁路滑坡多因素触发[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3 应勇华;沪昆高铁江西段地灾评估完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涂露芳;山石半月披绿装[N];北京日报;2010年
5 华巍 李延明;四公司哈中二期突破“断崖”段施工难点[N];石油管道报;2009年
6 记者 刘晶晶;生态袋“锁住”乱石坡[N];首都建设报;2010年
7 记者 刘维;部派专家赴甘肃应急处置[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8 通讯员 徐炼;用十八般武艺整治不良地质[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1年
9 罗朝政;三峡秭归地灾警钟长鸣[N];中国矿业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范敏;“蓄水自养”绿化不毛边坡[N];中国花卉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