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层序岩相古地理及生储盖特征研究
【摘要】:塔里木盆地早古生代发育了一套巨厚的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几乎覆盖了整个塔里木盆地,沉积厚度普遍在3000m以上。但是由于埋藏深度较大以及勘探条件的限制,过去对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的勘探主要集中在奥陶系,先后在奥陶系发现了多个大型油气藏。近年来随着勘探力度的加大,多数钻井钻遇或钻穿寒武系,对寒武系的认识和了解逐渐加深,种种现象表明,寒武系具备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沉积学、地层古生物学、层序地层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石油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以野外露头剖面、测录井、地震资料和样品的测试分析资料等为基础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沉积相、层序地层、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储层特征及发育控制因素、生储盖发育及组合特征等进行研究,取得了如下几个进展: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各地层分区内野外剖面和钻井所发育的岩石类型的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内的地震相反射特征、测井相标志和古生物相标志,在研究区寒武系共识别出蒸发台地、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广海陆棚、盆地等6种沉积相,通过对其沉积相剖面对比,探讨了沉积相的演化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碳酸盐岩沉积模式,分别为早、中寒武世为以蒸发台地为主的沉积模式,晚寒武世以局限台地为主的沉积模式。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各分区地层内野外剖面的观测和对比,结合研究区内的钻井资料、测井资料、地震解释资料等相关资料,对其层序界面类型和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区寒武系层序界面类型主要有古风化壳、渣状层、古喀斯特作用面、岩性岩相转换面、侵蚀冲刷面和超覆面等6种类型,在此为基础上对研究区寒武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共划分出3个二级层序(SS1~SS3)和14个三级层序(∈SQ1~∈SQ14),二级层序和三级层序均为I型层序,主要发育了海侵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TST)。最后对研究区内层序地层的发育特征进行了对比,建立了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层序地层格架。
在沉积相和层序地层研究的基础上,以二级层序体系域为编图单位编制了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寒武纪经历3次大规模的海平面变化,第一次大规模的海侵发生在早寒武世初期,形成了盆地中西部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东部和盆地西北边缘为陆棚—盆地的沉积格局,短暂的··海侵结束后,盆地进入了缓慢的海退阶段,海平面的下降导致盆地中西部地区转变为以蒸发台地为主的沉积环境,东部地区仍然保持着陆棚—盆地的沉积环境。第二次大规模的海侵发生在中寒武世早期,海平面的上升导致盆地中西部地区转变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的沉积环境,盆地西北缘为台地边缘,而东部继续保持着陆棚—盆地的沉积环境,短暂的海侵结束后,随着海平面的下降,盆地中西部地区再次转变为以蒸发台地为主的沉积环境,东部区域为陆棚—盆地的沉积环境。第三次大规模的海侵发生在晚寒武世早期,此次海侵速度相对较慢,时间较长,盆地中西部地区转变为以局限台地为主的沉积环境,东部地区则为盆地—陆棚的沉积环境,晚寒武世中后期海平面开始缓慢下降,盆地中西部地区仍然保持着以局限台地为主的沉积环境,而东部区域随着海平面的下降出现了开阔台地的沉积环境。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白云岩储层的宏观和微观观察,结合样品的测试分析等相关资料,发现研究区寒武系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晶粒白云岩、颗粒白云岩、藻白云岩和泥晶白云岩,储层的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孔隙、晶间孔隙、次生孔隙和裂缝,其中次生溶孔(洞)和裂缝发育较常见。通过对其白云岩化类型的研究发现,研究区主要为同生期(准同生期)白云岩化、埋藏白云岩化、热液白云岩化等3种白云岩化模式。在此基础上对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进行分析,发现白云岩化作用和热液溶蚀作用为研究区寒武系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并建立的研究区寒武系储层孔隙演化模式。
在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沉积相、层序地层、储层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塔里木盆地生储盖发育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储层在盆地中西部地区主要发育于SS1高位体系域、SS2海侵体系域、SS3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在盆地东部地区主要发育于SS3高位体系域;盖层主要发育于盆地中西部地区SS1高位体系域和SS2高位体系域;生油层在中西部地区主要发育于SS1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SS2高位体系域,东部地区则在SS1,SS2,SS3均有发育,其中东部地区SS1和SS2层序内的生油层生烃能力较好。在此基础上对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生储盖组合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区寒武系中西部地区发育了2套较好的生储盖组合,东部地区发育了1套生储盖组合,而中西部地区SS3储层和东部地区SS3高位体系域储层与其上覆地层均可组成较好的储盖组合。
最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油气资源聚集和保存的有利区域进行预测,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总共发育了3个有利于油气资源聚集和保存的远景区,分别为巴楚远景区,中部远景区和塔东远景区。
|
|
|
|
1 |
谢庆宾,韩德馨,陈方鸿,管守锐;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三山子白云岩体成因及储集性[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
2 |
刘建清;陈文斌;杨平;陈文西;付修根;;羌塘盆地隆额尼—昂达尔错古油藏的白云岩组构特征及铅同位素意义[J];地球学报;2008年01期 |
3 |
杨伟;伊海生;曾波;;羌D2井白云岩储集层孔隙空间结构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05期 |
4 |
谭先锋;胡明毅;;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白云岩储层研究[J];四川地质学报;2010年02期 |
5 |
张学丰;蔡忠贤;李林;谷晓丹;赵文光;;白云岩的残余结构及由此引发的孔隙分类问题[J];沉积学报;2011年03期 |
6 |
庞福民,李来运;SGN气田SC1井~S15井间马四段白云岩化岩性分析[J];石油物探;1995年02期 |
7 |
张玉宾,梁祥济,宋国奇;试论白云岩化的另一种含义─—排钙作用[J];石油实验地质;1996年04期 |
8 |
朱东亚;金之钧;胡文瑄;;塔北地区下奥陶统白云岩热液重结晶作用及其油气储集意义[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0年02期 |
9 |
马永生;蔡勋育;赵培荣;;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储层形成机理研究综述[J];地学前缘;2011年04期 |
10 |
田白;白云岩化研究的新进展——火山作用与白云岩化的关系[J];地球科学进展;1991年04期 |
11 |
何起祥,张明书;西沙群岛新第三纪白云岩的成因与意义[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0年02期 |
12 |
覃建雄;白云岩化研究的新进展[J];地质科技情报;1992年02期 |
13 |
胡恒,王振宇;白云石化作用[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93年S1期 |
14 |
覃建雄,曾允孚,杨俊杰;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下奥陶统白云岩成因及储集特征[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4年04期 |
15 |
赵逊,I.J.Fairchild;广西泥盆系碳酸盐岩主要白云岩化类型的岩石学及氧碳稳定同位素特征[J];南方国土资源;1989年01期 |
16 |
楚泽涵,刘祝萍,陈丰,谢进庄;弹性波速度与碳酸盐岩白云岩化程度的考察和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5期 |
17 |
雷卞军,强子同,文应初;川东及邻区上二叠统生物礁的白云岩化[J];地质论评;1994年06期 |
18 |
覃建雄,曾允孚;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下奥陶统白云岩地球化学研究[J];矿物学报;1994年01期 |
19 |
周怀玲;广西象州—武宣一带泥盆系白云岩化特征[J];南方国土资源;1989年04期 |
20 |
陈永权;周新源;赵葵东;杨文静;董晨阳;;塔里木盆地塔中19井奥陶系蓬莱坝组云灰互层段的岩性旋回特征与“顶侵型”埋藏云化模式的建立[J];沉积学报;200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