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曲水—桑日地区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
【摘要】: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是地质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作用系统的标度,是制定国土资源开发模式的必要依据。研究区地处青藏高原地质构造活跃带,占据西藏“一江两河”开发流域主体,形成以河谷地带为主体的资源利用格局,亟待探究区内丰富资源、脆弱环境以及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之间的时间与空间耦合效应,构建“资源-环境-人”之间的协同开发关系。
论文选取西藏曲水-桑日地区为研究原型区,系统收集气象、地形、地质、化探、物探和遥感等多源数据,采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数理统计等技术与方法,以生态地质环境空间分异和演变时间尺度效应为主线,对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系统、子系统和要素进行评价与分析。研究1991-2007年气候变化规律;挖掘地质环境特征信息;提取1988、2000、2009年三期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信息及其演变规律,从沙化与湖泊演化揭示环境变化效应;探讨1993-2009年间表层土壤和地表水环境变化机制;构建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实现承载力优、良、中、差分级与区划;制定与承载力匹配的国土资源开发模式。
论文研究取得成果如下:(1)多期次地质事件叠加和漫长地质历史演化奠定国土资源多样性与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基础,人类活动加剧了区域脆弱性分异,导致表层土壤、地表水和矿区地下水等出现异常波动。(2)1991-2007年各项气象指标呈现周期性震荡和自适应调整;气温呈现震荡上升变化;降水整体经过2000年前后的极大值,恢复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水平;相对湿度变化平缓,极值出现滞后于降水极值年份,变化周期较之于降水周期长,整体呈现降低态势;北部和东部平均风速较之南部和西部变化更为频繁且变化率更大;最大风速大多为北风。(3)高植被覆盖度和低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占据主体,表现为哑铃状结构特征,导致生态环境变化在局部易出现恒强或恒弱等难以调控的特征;1988-2009年间,植被覆盖度向相邻级别缓慢转移;植被覆盖度为70-80%区域面积增加率最大,植被覆盖度为10-20%区域面积减少率最大,与植被覆盖度哑铃状结构的极化演变吻合。(4)土地利用在景观和斑块两个层次发生演变,因人类作用强度增加,地类斑块数目增加,各地类边界均发生不同程度形变。具有环境敏感性指针的低海拔沙化和高海拔湖泊变化与区域气候变化呈高度耦合性,反映环境变化在水平和垂直空间尺度的协同性。雅鲁藏布江北岸以及拉萨河东岸,沙化面积和厚度巨大,1988-2009年间大致维持恶化态势,局部沙地甚至翻越山脊连结成片。1988-2009年间湖泊面积变化率均值为-9.14%,最大值出现在海拔为5100-5200m区域,最小值出现在海拔5000m区域;湖泊周长变化率均值为-4.47%,最大值出现在5100-5200m区域,最小值为5200-5300m。(5)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为良和优的两类区域沿着重点研究区边界成环状分布,承载力差的区域占据高海拔,承载力中的区域位于优、良和差的区域的中间过渡地带,形成承载力区划主体。承载力优的区域分布面积最小,被其他级别区域包围,是人类活动影响强度较大的区域,地质环境稳定,但社会经济环境对生态环境扰动递增,承载力降低的风险最大。承载力良的区域是承载力优的区域的保护外壳,承担承载力优的区域内的人类活动转移,承载力降低的风险较大;承载力中的区域主要为畜牧业和矿业开发的主体区域,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稳定性较差,需要控制人类活动不利影响,避免区域承载力总体失衡。承载力差的区域多为高海拔,人类活动强度逐步增加,极易将不利影响扩散至其他区域。
|
|
|
|
1 |
董和金;关于城市生态地质环境研究[J];中国地质;2000年05期 |
2 |
董和金;关于城市生态地质环境的研究[J];湖南地质;2000年03期 |
3 |
刘春涌,张慧,阿依古丽;初论新疆大农业生态地质环境调查[J];新疆环境保护;2001年01期 |
4 |
蒋惠忠,邹立芝,李绪谦,张洁,赵淑云;四平地区生态地质环境的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2年01期 |
5 |
许向宁;安宁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综合开发与保护[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3年03期 |
6 |
周玲琦,李麒麟,张卫雄,王小伟;祁连山西段生态地质环境分析与评价[J];甘肃科技;2005年11期 |
7 |
肖波;房佳宁;王嘉学;;探讨生态地质环境安全性及其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西部科技;2008年15期 |
8 |
肖波;王嘉学;;珠江源区生态地质环境安全性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J];民营科技;2008年04期 |
9 |
王嘉学;肖波;;河源区生态地质环境安全性评估[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9年03期 |
10 |
刘建华;林小平;;福州市矿山生态地质环境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肇庆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
11 |
郑长远;张启兴;贾君;田成秀;石维栋;辛元红;尚小刚;;层次分析法在长江源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脆弱性)评价中的应用[J];西北地质;2010年01期 |
12 |
赵银兵;何政伟;倪忠云;南希;;四川省甘孜州东部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10年08期 |
13 |
白海霞;王嘉学;普荣;;珠江源区生态地质环境安全体系构建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1年01期 |
14 |
王光亚;徐州地区采煤活动引发的生态地质环境破坏和防治对策[J];江苏地质;2000年03期 |
15 |
董和金;城市生态地质环境与城镇建设[J];国土资源导刊;2004年01期 |
16 |
许向宁,黄润秋;川西安宁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动态演化分析[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4年05期 |
17 |
王勇,柏钰春,尹喜霖,杨文,左爱国;三江平原生态地质环境分区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4年06期 |
18 |
华明;廖启林;;“江都市生态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报告”评审会在江都召开[J];江苏地质;2006年01期 |
19 |
白海霞;王嘉学;;生态地质环境区划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08年03期 |
20 |
冯孝良;何政伟;赵银兵;薛东剑;杨斌;杨洋;刘严松;;甘孜州河流开发的生态地质环境影响初探[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8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