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大岗山水电站施工期坝肩抗力体深化研究
【摘要】:在建的大岗山水电站是大渡河水电基地干流规划的大型水电工程之一,坝型为混凝土双曲拱坝,最大坝高约210m,总库容7.42亿m3,总装机容量2600MW。坝址区地表出露岩性主要为晋宁—澄江期黑云二长花岗岩,因为长期构造作用影响,致使区域内岩体复杂的结构特征,这对坝区的工程地质问题,尤其是坝肩抗力体的抗滑稳定性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
通过总结前人对大岗山坝肩抗力体边界的研究成果,发现受制于施工阶段,先前研究仅通过勘探平硐及地表出露收集到的坝址区岩体结构特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目前大岗山水电站建基岩体已经开挖完工,在新揭露的岩体结构特征基础上再次对抗力体进行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本次论文通过大量野外调查、资料统计以及室内分析,对坝肩建基面开挖所揭露的岩体结构特征以及抗力体边界条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内容包括:对左、右岸建基面上的主要结构面及7组基体裂隙性状进行描述,并通过调查资料计算了其中两组发育最广泛、最有可能构成抗力体边界的基体裂隙各高程的连通率;确定了坝肩抗力体的边界条件,主要研究对象为可能构成块体的底滑面和侧裂面,并对各边界进行了岩体力学参数取值;最后,运用刚体极限平衡法对坝肩抗力体的抗滑稳定性进行了简单评价。
研究发现,建基岩体内广泛发育的一些Ⅲ~Ⅳ级结构面以及坝址区第④、⑥组优势裂隙都满足构成坝肩抗力体边界的条件,大岗山左、右两岸建基岩体中共有21块潜在滑移块体,其中左岸12块,右岸9块,块体空间分布不胜均匀;左岸块体侧裂面主要受岩脉β21、β28、β41等大型结构面控制,底滑面主要由缓倾角断层如f145及第⑥组基体裂隙构成;右岸中倾角的大型断层f231即满足构成侧裂面的要求,在特定高程也具备构成底滑面的条件,而右岸发育的第⑥组基体裂隙同样也是构成底滑边界的主要结构面;通过极限平衡法的计算,发现各块体在抗滑稳定性上基本满足拱坝设计规范要求,但对于由大型断裂(如f145、f231等)构成底滑面的块体,仍建议施工中进行抗滑加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