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强震后都汶路特殊高地应力现象与隧道岩爆防治研究

严骏  
【摘要】:隧道及地下工程中,由硬脆性岩体构成的围岩,在高地应力条件下,由于开挖出现的临空面,导致径向应力降低、切向应力增高的应力分异作用,使储存在岩体中的弹性应变能突然释放,并伴随爆裂松脱、剥落、弹射甚至抛掷的围岩破坏现象,称之为岩爆。它区别于围岩大变形的塑性破坏,是一种伴随能量猛烈释放的非线性动力学现象[1]。高地应力作为引起岩爆发生的必要条件之一,由于受岩体结构复杂性、岩性多样性和各种地质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岩石力学界和工程界对高地应力问题研究尚欠全面深入。“5.12”汶川地震后高地应力本应该得以释放,但是正在建设的位于龙门山中央断裂带(发震断裂)上盘区域的都汶高速公路福堂隧道,在施工中仍出现了强烈的岩爆现象,不仅延缓施工进度,而且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以及施工器械的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开展特殊高地应力现象成因分析,以及岩爆机制研究,有针对性地制定工程防治措施,对保证都汶高速福堂隧道的顺利施工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丰富和发展高地应力与岩爆研究理论方面也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文详细阐述了都汶高速福堂隧道工程地质条件,对隧址区初始地应力场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进行了研究;基于大量的施工地质跟踪调研、室内外测试,分析高地应力成因,阐明福堂隧道特殊高地应力现象的形成原因;在工程地质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地下工程现代支护理论和施工理念,结合工程实践,从改善围岩力学性质、改变围岩应力条件和开挖支护方法三方面对岩爆的防治进行了探讨。主要获得以下研究成果: (1)通过现场调研发现,位于龙门山中央断裂带(发震断裂)上盘区域的都汶高速公路福堂隧道在“5.12”汶川地震后的施工中仍出现频繁强岩爆及饼状岩芯等高地应力现象,为区别于正常情况下强震后地应力本该释放的特点,将前述高地应力现象暂定为“强震后特殊高地应力现象”。采用施工阶段现场应力解除法实测隧址区的三维地应力,并利用现场地质调研资料进行初始应力场数值模拟反演分析,综合评定强震后隧址区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E向,与隧址区岷江流向小角度相交;福堂隧道洞身段最大主应力介于20~25MPa,根据《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附录B,洞身段围岩处于高应力状态。 (2)通过数值模拟手段,结合“5.12”汶川地震前后的实测地应力值,反演强震作用前后隧址区的地应力分布情况。通过计算认为福堂隧道在强震前已处于高应力状态,强震作用使福堂隧道A5标段地应力较震前降低8~14MPa,使福堂隧道A6标段地应力降低1~2MPa,局部增高2~3MPa。强震后,A5标段地应力介于12~18MPa,地应力已释放30~70%,不再处于高地应力状态;而A6标段地应力介于20~25MPa,地应力释放4%~12%,仍处于高地应力状态,可能是发生特殊高地应力现象的主要原因。 (3)经过细化计算模型,考虑断层带等因素对隧址区的影响,揭示隧址区的震后初始地应力场分布规律的总体特征,将隧道轴线地应力划分为坡面浅部的浅表生改造带和深部的应力平稳带两大部分,五个分带(区):应力降低带、断裂构造作用形成的局部应力调整带(区)、相对应力增高带(区)、局部应力集中带(区)和应力平稳带。 (4)结合福堂隧道隧址区所在深切V形河谷这一特殊地貌,运用浅表生改造理论及数值模拟计算分析河谷应力场的分布特征规律,结果表明:在岸坡表面形成主要由构造应力、自重应力和残余应力等共同作用下主应力平行岸坡的应力场;并认为隧址区具有岸坡应力场“三区型”特征:包括应力松弛区、应力集中区及应力稳定区,岩爆频发段位于其中的应力集中区和应力稳定区;其次分析了福堂隧道特殊高地应力成因可能由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作用、地形地貌、浅表生改造作用及介质差异等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继而引起强震后的岩爆频发、岩芯饼裂等特殊高地应力现象。 (5)针对福堂隧道A6标段强震后的频繁岩爆现象,分类归纳、总结岩爆规律,分别研究隧道洞身段岩体初始应力场各分带(区)中的隧洞开挖后围岩二次应力场特征,并对隧址区岩爆按能量来源分类,得出其主要以综合应力型Ⅳ-1组成。 (6)通过改善围岩物理力学性能、改善围岩应力条件和加固围岩等方面探讨针对特殊高地应力现象中的岩爆防治措施,为施工设计提供建议。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胡志刚;;锦屏一级水电站地下厂房施工期围岩变形分析[J];人民长江;2009年18期
2 李仲奎,王爱民,李送成;某地下厂房施工过程中突发性破坏的分析及对策[J];岩土工程学报;1997年05期
3 徐林生;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高地应力与岩爆问题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9年05期
4 刘高,韩文峰,聂德新;金川矿区地应力场特征[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徐林生,唐伯明,慕长春,杨君,蒙华;高地应力与岩爆有关问题的研究现状[J];公路交通技术;2002年04期
6 吴世刚;;石万公路走马岭隧道设计[J];西南公路;2003年02期
7 李清泰;;高地应力顺层偏压隧道施工力学分析与实践[J];山西建筑;2008年17期
8 郭富利;张顶立;苏洁;牛晓凯;侯艳娟;;含软弱夹层层状隧道围岩变形机理研究[J];岩土力学;2008年S1期
9 王水善;;堡镇隧道软岩高地应力地层大变形控制关键技术[J];隧道建设;2009年02期
10 沈东东;;高地应力围岩分级方法适宜性分析探讨[J];现代隧道技术;2009年06期
11 王崇绪;杨家松;;锦屏水电枢纽辅助洞西端预防岩爆措施[J];工程科技;2007年03期
12 李建斌;陈馈;;双护盾TBM的技术特点及工程应用[J];建筑机械化;2006年03期
13 陈涛;;某隧道软岩大变形防治问题的探讨[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14 王丙堤;;软弱围岩快速施工与机械配套技术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15 干昆蓉;;某铁路隧道高地应力、高水压围岩级别修正探索[J];铁道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16 王雨;;高地应力下岩体的破坏特征分析[J];山西建筑;2009年08期
17 袁启旺;李铮;许春晓;;基于高地应力及结构面组合的地下厂房围岩分类[J];广东水利水电;2009年03期
18 李宗长;唐宏路;张志奇;;龙潭隧道高地应力炭质页岩大变形整治施工技术[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0年02期
19 凌影;;基于FLAC3D及BP神经网络的厂区初始地应力场反演分析[J];广东水利水电;2010年11期
20 张献伟;;木寨岭隧道炭质板岩段大变形控制技术[J];隧道建设;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广勤;;关于在高地应力下地下工程结构力学的几个问题[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1年
2 祁生文;伍法权;;高地应力地区河谷应力场特征[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3 周运祥;;浅谈高地应力软弱围岩施工的关键技术[A];铁路长大隧道设计施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毅东;;木寨岭隧道高地应力大变形施工技术[A];铁路长大隧道设计施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单治钢;;高地应力条件下的岩体声学和变形特性[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6 陈寿峰;刘殿书;高全臣;王树仁;冯贵文;;卸压控制爆破设计方法研究[A];第七届全国工程爆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徐祯祥;刘月芬;;高地应力地区隧道支护衬砌的受力特性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8 钱七虎;;分区破裂化研究现状和一些思考[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21:深部岩石工程围岩分区破裂化效应[C];2008年
9 王兰生;李天斌;徐进;徐林生;靳晓光;李永林;姜云;牟力;;高地应力区域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及施工地质监测预报系统[A];第一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1999年
10 郭宏海;;硬岩高地应力下的岩爆处理施工[A];中国爆破新技术Ⅱ[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志敏;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围岩压力研究和围岩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D];兰州交通大学;2012年
2 闫鑫;高地应力软岩隧道超前应力释放变形控制机理及技术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2年
3 郭富利;堡镇软岩隧道大变形机理及控制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白俊光;高地应力峡谷高拱坝坝基开挖扰动效应与反弧开挖形式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5 陈旭光;高地应力条件下深部巷道围岩分区破裂形成机制和锚固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赵青;高地应力地区花岗岩强度偏低的成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7 李晓静;深埋洞室劈裂破坏形成机理的试验和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李鸿博;高应力软岩公路隧道大变形机理及工程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刘豆豆;高地应力下岩石卸载破坏机理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江权;高地应力下硬岩弹脆塑性劣化本构模型与大型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性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骏;强震后都汶路特殊高地应力现象与隧道岩爆防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2 贾庆稳;高地应力下山岭隧道的地震破坏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郭相参;深埋高地应力隧道卸压支护技术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洛;铁路隧道在高地应力作用下的数值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5 姚庆龙;高地应力公路隧道施工围岩稳定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6 熊令;高地应力作用下比德煤矿软岩巷道支护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7 王树洪;高地应力高外水压隧洞围岩稳定和支护结构研究及应用[D];河海大学;2004年
8 鄢建华;高地应力围岩挤压性大变形分析及数值模拟[D];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2004年
9 李强;高地应力大断面交叉隧洞稳定性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10 洛锋;高地应力巷道围岩破坏特征及支护机理试验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连明李志和 蒲森;宜万铁路堡镇隧道右线穿过极高地应力地段[N];人民铁道;2008年
2 通讯员 刘晓娟 张国正 官国强 蔡晓红;龙溪隧道左线贯通[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8年
3 龚渝新 蒲森 李国松 何志平;科技攻关创奇迹[N];人民铁道;2008年
4 马姝瑞;我国破解世界性煤矿安全综采难题[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5 李维康;我长大隧道涌水治理有突破[N];科技日报;2005年
6 记者 杨沛洁实习生 赵峰涛;科技“妙手”让四矿焕发青春[N];平顶山日报;2008年
7 通讯员 袁蓉生李连明 李国松;宜万铁路堡镇隧道左线出口主体工程完工[N];人民铁道;2008年
8 周晓丹;宜万铁路首座万米隧道胜利贯通[N];人民铁道;2007年
9 黄寰 徐治国;加强研究,遏制中国西部地灾[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10 周晓丹李峰;宜万铁路首座万米隧道胜利贯通[N];科技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