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8.0级地震震源精确定位及震源机制研究
【摘要】:本文对汶川8.0级地震前后震源进行了精确定位,并对震源机制进行了研究。
在精确定位时,将龙门山断裂带地区(29°N~34°N,100°E~106°E)汶川8.0级地震前后10余年(1999年1月1日~2011年7月31日)187个地震台网记录进行了整理、筛选。用Hypo2000地震定位方法进行了重新精确定位和分析,从输出的3万多个大于2.0级的地震中挑选了2万多个(汶川8.0级地震前7394个震级大于2.0的地震,震后20603个震级大于2.0的地震)震相可靠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通过Hypo2000定位方法和非均匀速度模型重新定位后,我们发现重新定位的结果得到了改善,重新定位后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0~20km间的上地壳,25~40km的下地壳也有少量地震发生,与下地壳存在脆性变形的断裂活动相对应。定位得到到时残差为±0.36s,震源水平距离误差为±1.04km,深度误差±2.73km。
在研究龙门山地区震源机制时,一共得出了成都地区199个震源机制解的结果。其中分时间段计算了震前1999年1月~2008年4月3~5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30个;震后2008年5月~2008年8月8级的汶川8.0级主震及4~5级余震震源机制解104个;震后2008年9月~2011年6月4~5级余震震源机制解65个。最后综合编绘了震前震源机制综合图,以及汶川8.0级主震和强余震震源机制综合图。震前震源机制解类型以逆冲为主,震后汶川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类型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自西南至东北沿着主破裂带方向,余震带南部以逆冲为主,北部以走滑为主。震源机制类型在震后3个月出现了的大量的走滑断层,且逆冲断层和走滑断层数量基本相等,正断层数量也明显增多。经过各种震源机制类交替出现的过渡带,08年9月后转变为以右旋走滑为主。
|
|
|
|
1 |
刘超;许力生;陈运泰;;2008年10月至2009年11月32次中强地震的快速矩张量解[J];地震学报;2010年05期 |
2 |
刘超;许力生;陈运泰;;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27次中强地震的快速矩张量解[J];地震学报;2011年04期 |
3 |
马文涛;体波单震相测定震源机制的方法[J];中国地震;1994年02期 |
4 |
都昌庭;2000年4月15日青海省杂多5.3级地震震源机制[J];高原地震;2001年01期 |
5 |
张萍,蒋秀琴;辽宁地区震源机制解及应力场特征的研究[J];东北地震研究;2000年01期 |
6 |
吴忠良,黄静,周公威;震源深度与矩心深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与震源机制类型之间的关系[J];中国地震;2002年04期 |
7 |
陈胜早;;地震震源与灾害评估分析:中国四川2008年5月12日Ms 8.0汶川地震(英文)[J];高校地质学报;2008年03期 |
8 |
王绍晋,龙晓帆;腾冲火山区及周围地区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J];地震研究;1998年04期 |
9 |
姜朝松,王绍晋,叶建庆,赵慈平,虎雄林;腾冲火山区小震震源机制特征[J];地震研究;2005年02期 |
10 |
陈颙;用震源机制一致性作为描述地震活动性的新参数[J];地球物理学报;1978年02期 |
11 |
王凯,高莉萍,姚振兴,张受生;澜沧—耿马地震的震源机制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1年05期 |
12 |
韦宝珠,王凯,姚振兴;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震源机制及发震模式研究[J];中国地震;1992年01期 |
13 |
刁桂苓,王绍晋,龙晓帆,于利民,李钦祖;1976年龙陵震群的小震震源机制[J];地震研究;1996年04期 |
14 |
马淑田,姚振兴,纪晨;1996年5月3日内蒙古包头西M_S6.4级地震的震源机制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8年06期 |
15 |
刁桂苓!中国石家庄050021,张四昌!中国石家庄050021,王培德!中国北京100081,高景春!中国石家庄050021,王俊国!中国天津300201;1995年7月河北沙城地震群的震源断层[J];中国地震;1999年03期 |
16 |
李春来,王培德;1999年11月大同地震部分余震的定位及震源机制反演[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5年02期 |
17 |
吴荣辉,梁尚鸿,赵里,赵燕来;北京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及构造应力场研究[J];地震;1989年02期 |
18 |
王绍晋,于利民,李钦祖;利用、振幅比资料测定澜沧—耿马震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J];地震研究;1991年03期 |
19 |
陈益明;岳阳地区震源机制与构造应力场[J];华南地震;1991年03期 |
20 |
姚殿义;杜迎春;刘素英;;华北地区的震源机制[J];华北地震科学;199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