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羌塘盆地上三叠统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摘要】:羌塘盆地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盆地总面积180000km2。它位于全球油气产量最高、储量最丰富的特提斯构造域中段,盆地内构造较为复杂,总体上具有两坳一隆的构造格局。经过前人的实践和研究表明,该区沉积地层以中生界为主,其中上三叠统地层分布广,厚度大,是有望取得突破的重点层位之一。本文以羌塘盆地上三叠统烃源岩为研究对象,由北向南选取了多色梁子藏夏河组、沃若山土门格拉组、肖茶卡扎那组及扎那陇巴土门格拉组4条剖面,系统采集了烃源岩样品并进行了相关测试,主要从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入手,探讨了研究区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通过生物标志化合物对烃源岩有机质母质来源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古地磁及烃源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初步分析了烃源岩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等,从而对烃源岩做出系统而全面的评价。取得的认识如下:
(1)通过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等研究认为,羌塘盆地上三叠统土门格拉组烃源岩总体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较好,成熟度处在高成熟的凝析油生成阶段,生烃能力强,为中等—好级别的烃源岩;而扎那组和藏夏河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总体较低,有机质类型较好,总体处在过成熟阶段,生烃能力较差,为差烃源岩。
(2)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研究表明,所有样品均遭受到了轻微的生物降解作用,生物标志物参数有效。饱和烃气相色谱部分单峰型,部分双峰型,Pr/Ph值较低,为0.06~0.93;规则甾烷C_(27),C_(28),C_(29)分布特征也表明了研究样品既有丰富的水生生物母质输入,同时也有较丰富的陆生生物的母质来源的混合输入的特点;伽玛蜡烷/C_(30)藿烷比值较低,表明烃源岩有机质母质形成于较还原的环境,但其盐度条件又要略高于淡水;碳优势指数其CPI值、甾烷成熟度参数、升藿烷C_(31)22S/(22S+22R)等均已达到平衡值,Ts/(Tm+Ts)值主要分布在0.5以上,反映其处在高成熟阶段。
(3)通过古地磁结合常、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指标分析了研究区烃源岩发育的古气候、古盐度和氧化还原条件这几个主控因素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羌塘盆地古纬度为27.0°,比现在位置偏南约6°左右,羌塘盆地此时处于热带潮湿和北部亚热带较干燥气候带的分界处,温度和湿度相对较高,生物繁盛;元素地球化学分析也表明沃若山地区古气候为半湿润和湿润环境,有利于生物的繁殖;有机质沉积时为较还原环境,具备形成优质烃源岩的条件。从这个角度分析后认为,温暖潮湿的古气候为有机质的生产提供适宜的温度、光照和营养等,缺氧的沉积环境为优质烃源岩的形成与发育提供了良好的保存环境。
|
|
|
|
1 |
刘雪乐;李延钧;李卓沛;刘臣;郭瑞超;;川中—川南过渡带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烃源岩评价[J];西部探矿工程;2010年04期 |
2 |
齐玉林,李景坤,徐喜庆,凤晓云,宁晓玲;大杨树盆地杨参1井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对比[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年01期 |
3 |
李涛;肖磊;魏文文;;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烃源岩评价[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21期 |
4 |
胡明毅,吴一慧;藏北羌塘盆地上三叠统肖茶卡组沉积相与含油性[J];石油学报;2001年04期 |
5 |
卓勤功,宗国洪,郝雪峰,熊伟;湖相深水油页岩段层序地层学属性及成油意义——以济阳坳陷为例[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3年01期 |
6 |
胡玮;卢宗盛;喻鹏;;陆相盆地古生产力研究现状[J];地质科技情报;2010年06期 |
7 |
周建林;;近海陆架盆地优质烃源岩的测井评价展望[J];海相油气地质;2009年02期 |
8 |
魏建设;卢进才;陈高潮;李金超;;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及邻区二叠系埋汗哈达组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特征及意义[J];地质通报;2011年06期 |
9 |
彭清泉;杨磊;;缅甸D区块Patolon构造带烃源岩评价[J];中国西部科技;2011年23期 |
10 |
钟宁宁,卢双舫,黄志龙,张有生,薛海涛;烃源岩TOC值变化与其生排烃效率关系的探讨[J];沉积学报;2004年S1期 |
11 |
赵孟军;赵陵;张水昌;刘培初;;南盘江盆地主要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6年02期 |
12 |
黄晨;潘保芝;;利用测井资料识别与评价大庆外围盆地烃源岩[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年S2期 |
13 |
倪春华;周小进;王果寿;杨帆;刘运黎;;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的影响因素[J];海相油气地质;2009年02期 |
14 |
伍轶鸣;尹志军;;开鲁盆地茫汉断陷烃源岩评价[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
15 |
汤丽娜;;烃源岩测井识别在渤海湾石油开发中的应用[J];科技导报;2011年21期 |
16 |
曾艳涛;文志刚;;霸县洼槽下第三系沙三段烃源岩生烃潜力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年08期 |
17 |
刘华;彭平安;刘大永;林玉祥;;中国海相碳酸盐岩评价中有关有机质丰度下限的几点讨论[J];地质通报;2006年Z2期 |
18 |
刘大永;彭平安;林会喜;林玉祥;刘华;;生烃动力学、同位素动力学方法在烃源岩研究中的应用[J];地质通报;2006年Z2期 |
19 |
曹强;叶加仁;石万忠;;地震属性法在南黄海北部盆地勘探新区烃源岩厚度预测中的应用[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8年05期 |
20 |
江晨;李建明;;柴达木盆地西北缘侏罗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