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富宁县者桑金矿床成因矿物学研究
【摘要】:者桑金矿床是处在滇黔桂“金三角”构造带中的典型卡林型金矿床,金矿床的形成经历沉积成岩期、热液成矿期及表生氧化期,黄铁矿及毒砂为矿床的重要载金矿物,脉石矿物石英与金矿化密切相关。
热液成矿Ⅰ阶段中主要载金矿物为毒砂,含金性相对优于黄铁矿,黄铁矿晶形主要为五角十二面体,毒砂晶形主要呈板柱状,均为粗粒状产出。热液成矿Ⅱ阶段为本区最主要金矿化阶段,主要载金矿物为黄铁矿,含金性明显优于毒砂,黄铁矿晶形呈立方体,毒砂晶形呈细粒针柱状。黄铁矿及毒砂晶形指示者桑金矿床形成于中-低温环境。黄铁矿呈胶状、细粒状、破碎状为其载金标型,毒砂呈粗粒板柱状为其载金标型。反射率较低,反射色较深、维氏硬度值偏低能够指示含金性较好。
热液成矿各阶段黄铁矿亏S亏Fe,毒砂富S亏As,指示者桑金矿床低温热液成因特征。含金性优的黄铁矿相对富砷,但As含量与Au含量并未呈现出显著的正消长关系,暗示金在不同成矿阶段中赋存状态有所不同。少量黄铁矿富砷而贫金,反映其As的来源除主要为成矿热液外,同时还来自于成矿热液所萃取的分散于围岩、土壤及地下水中的As。本区黄铁矿的深度级别D值主要处于中部D值区间内(1.58~2.90),表明者桑金矿床形成于中浅成。
黄铁矿w(Co)平均为0.06%,w(Ni)平均为0.02%,w(Co)/w(Ni)介于0.54~3.5之间,平均1.54;各成矿阶段的毒砂中明显富集Co(300~1200ppm),w(Co)/w(Ni)比值较小(1,1.67),指示形成于中温相并发生较强烈的热液活动。
稀土元素表明,黄铁矿及毒砂为轻稀土富集,明显负铕异常、而铈无明显异常。从成矿Ⅰ阶段至Ⅲ阶段,石英中稀土总量均较低但呈现逐渐由轻稀土富集变化为中稀土较富集趋势;各成矿阶段中石英均无明显铈异常,铕异常表现为成矿Ⅰ阶段为负铕异常,成矿Ⅱ阶段无明显铕异常,至成矿Ⅲ阶段变化为正铕异常。均表明成矿物理化学条件为还原环境,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围岩而并非来自于本区内的基性岩浆,岩浆活动更可能是作为热源对金矿化过程中的流体热循环起一定作用。
晶胞参数测试表明,黄铁矿a_0值在5.43~5.4325之间,成矿Ⅰ阶段至成矿Ⅱ阶段a_0值逐渐变大,表明成矿热液中富As。载金毒砂明显富S亏As及富集Co导致b_o、c_o、β均低于理论值。成矿Ⅰ阶段中石英的晶胞参数与其理论值较接近,成矿Ⅱ阶段中石英晶胞参数比理论值略大,充分表明成矿流体中低温相特征,并随着金的沉淀富集成矿温度逐渐下降。
金在成矿Ⅰ阶段至成矿Ⅱ阶段显著表现出黄铁矿及毒砂的差异性富集特征。成矿Ⅰ阶段中金以Au(HS)~0形式直接保存其中并形成新的复杂络合物;成矿Ⅱ阶段中金的赋存形式为纳米级自然金(Au~0);生成于沉积成岩期的胶状黄铁矿本身并不含金,更可能是成矿Ⅱ阶段中生成的纳米级自然金(Au~0)颗粒流经胶状黄铁矿时,因其较大比表面积产生的吸附作用而造成的富集。
岩矿石中有机碳含量达到0.12%~0.45%,金品位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这与黔西南的众多金、锑、汞矿床特征一致,也暗示了本区矿床的形成可能与黔西南分布的古油藏存在着空间上的耦合关系。较高的有机质含量表征本区成矿流体的还原环境,同时有机质对金属元素有吸附、化合作用,使金等成矿元素富集在碎屑岩和不纯碳酸盐岩中。黄铁矿及毒砂δ~(34)SV-CDT值介于9.2‰~10.2‰,明显表现为富重硫特征,也印证了有机质与围岩中硫酸盐反应的确切性,表明者桑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围岩。
包裹体标型表明成矿流体为中-低温(80~245℃),低盐度(0.18%~6.45%),中-低密度体系。氢、氧同位素组成δ~(18)OH2O值为-5.6‰~5.4‰;δDV-SMOW值为-40.3‰~-74.8‰,表明成矿流体来源为大气降水。成矿流体流经富含有机质的沉积岩层时,受到有机质中氢的混染导致本区原始大气降水的氢同位素发生漂移。初步分析认为本区成矿流体在下渗过程中混合建造水,受到地温梯度或岩浆烘烤作用影响后再向上循环,金矿化发生在成矿流体的热循环与赋矿围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并在构造有利部位沉淀富集。
|
|
|
|
1 |
刘文化;张殿龙;杨晋升;张涛;;山东埠上金矿黄铁矿成因矿物学研究[J];黄金科学技术;2011年02期 |
2 |
宗静婷,蔡平;铧厂沟金矿床成矿期次划分[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
3 |
谢平军;;甘肃省卓尼县窑沟铅矿床成因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J];甘肃冶金;2011年02期 |
4 |
吴如灼;胡伦积;;河北青龙河地区下元古界浊积岩金矿床[J];地质论评;1992年03期 |
5 |
寇大明;黄菲;姚玉增;金成洙;;耿庄金矿床金矿物特征及其矿床成因意义[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
6 |
Paul Picot
,Eric Marcoux
,武新;关于金矿床成因的新资料[J];地质科技情报;1987年03期 |
7 |
覃娴瑟;吴堑虹;于洪立;;山西灵丘支家地铅锌银矿矿石微观组构及地球化学特征对成矿期次的指示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1年01期 |
8 |
张均;对金矿床成因分类的评述[J];地质科技情报;1987年04期 |
9 |
徐国风,邵洁涟;矿物标型性研究在探讨金矿床成因及找矿上的应用[J];甘肃地质学报;1987年00期 |
10 |
邵克忠;栾文楼;;Bi—硫盐、Bi—碲化物——祁雨沟爆发—坍塌角砾岩型金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
11 |
张连昌,沈远超,邹为雷,李厚民;大庄子金矿成矿作用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地质与资源;2002年01期 |
12 |
秦大军,蔡新平,王杰,周以柏,祁学义,郝荣;金厂峪金矿床围岩蚀变特征与矿床成因[J];贵金属地质;1999年01期 |
13 |
阎广民;;浅谈潼关地区含金石英脉型金矿的成因[J];黄金科学技术;1989年04期 |
14 |
李治平;;胶东乳山金矿床成因[J];矿床地质;1992年02期 |
15 |
黄智龙;;煌斑岩与金矿化伴生关系的另一种认识[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2年03期 |
16 |
王厚庭;;湖南新邵大新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阶期次划分浅析[J];甘肃冶金;2009年03期 |
17 |
Е.И.菲拉托夫
,Е.П.希拉伊
,高振敏;铅和铜成矿作用在时间上的演化[J];地球与环境;1980年08期 |
18 |
陈炳发;关于维特瓦特斯兰德金矿床成因的新见解[J];黄金地质;1985年S1期 |
19 |
赵凤民;沈才卿;;黄铁矿与沥青铀矿的共生条件及在沥青铀矿形成过程中所起作用的实验研究[J];铀矿地质;1986年04期 |
20 |
刘陶梅;张海微细浸染型金矿矿石物质成分及含金黄铁矿的工艺矿物学特征[J];黄金地质;1992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