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震条件下层状岩体斜坡动力失稳机理研究
【摘要】:汶川地震在龙门山地区诱发形成了大量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也为强震区斜坡失稳机理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开展强震区斜坡动力失稳机理研究,对于开展强震区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作者通过对龙门山地区茶坪河、雎水河、绵远河、石亭江流域地震次生崩滑灾害现场调查,系统研究了崩滑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同时结合对典型层状结构滑坡的调查,对不同结构层状斜坡的失稳机理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大型振动台试验,对比了软硬不同介质的陡倾顺层及反倾斜坡的强震破坏过程机制及动力响应特征。并结合数值模拟分析和力学计算对强震斜坡的破坏在何处、破坏面如何扩展贯通及贯通后坡体如何失稳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论文的主要成果及结论如下:
(1)通过对强震数字台网记录数据的分析,研究了龙门山地区地震波加速度峰值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地震波加速度峰值等值线分布为一个长轴平行断层,短轴与断裂带近垂直发育的椭圆。垂直向震动在传播过程中的峰值衰减远高于水平向,且具有发震断裂汶川卧龙至绵竹清平段上盘垂直向峰值接近或大于水平向的特点。并结合崩滑灾害解译数据提出了用速度峰值作为崩滑灾害发育密度衡量的描述方法。
(2)通过对遥感解译的地质灾害资料的分析,阐述了地震次生灾害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崩滑灾害在不同断层距、高程、坡度、滑动方向、岩性以及坡体结构等地质要素中的发育分布规律,并进一步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灾害分布的关键因素。研究认为,强震区的地震波加速度峰值加速度幅值决定崩滑灾害的区域分布,而斜坡结构特征则决定斜坡具体如何失稳。
(3)在调查研究区内典型崩塌滑坡破环形态和失稳机理的基础上,总结了不同结构斜坡的失稳机理。研究表明反倾斜坡在强震下具有拉裂—滑移(岩层倾角50°)和拉裂—剪出(岩层倾角20°)两种失稳模式;顺层斜坡则表现为简单顺层面滑移(层面倾角大于坡脚)和滑移后溃曲或剪断坡脚两种模式。
(4)为了研究斜坡结构对斜坡震动响应的控制作用,开展了陡倾斜坡的大型振动台试验。对硬岩的顺层反倾、软岩的顺层反倾四类斜坡结构的动力破坏特征和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对边坡模型的PGA放大效应,损伤发育过程、模态特性分别开展研究,研究发现:
①斜坡的坡体结构与岩性对斜坡的加速度高程放大效果存在显著影响。层状斜坡在拉裂贯通后的锁固段破坏过程中,顺层斜坡表现为坡脚的溃曲,而反倾斜坡则呈现坡体中部剪出错断的特点。
②斜坡对地震波的放大显著出现于1/2坡高以上,且水平震动的放大显著强于垂直震动。顺层斜坡的加速度放大主要产生于于斜坡浅表层,而反倾斜坡则趋向于具有更大的影响深度和破坏。
③损伤分析能够较好的分析斜坡的破坏过程:不同斜坡在地震过程中的损伤发育流程具有显著的差异,顺层斜坡的损伤影响区域位于坡顶至坡脚一定深度部位,反倾斜坡的破坏影响区则主要位于斜坡中上部,具有较深的横向深度。研究结果同时也说明了软岩介质斜坡由于具有一定的变形性能,震动过程中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体系的损伤。
④通过模态分析手段确定的系统阻尼变化能够体现不同斜坡失稳模式的差异:硬岩斜坡中阻尼变化波动剧烈,软岩则较为平缓,反倾斜坡的阻尼变化比硬岩斜坡显著,表明其失稳时带来了更多的整体结构变化。
(5)采用数值计算和力学推导方法针对地震斜坡的独特地质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针对斜坡会在何处产生破坏,破裂面如何扩展,破裂面贯通后如何失稳的一系列问题开展了分析。
①采用离散元方法对斜坡在动力响应过程中的材料应力增幅和节理应力增幅进行了计算,据此分析了不同结构斜坡的破坏敏感区域,其中顺层斜坡位于坡脚,反倾斜坡则趋位于斜坡中部。
②采用断裂力学理论结合有限元方法对动力条件下斜坡的坡内破裂扩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斜坡后缘拉裂和前缘破裂走势与加速度幅值的对应关系,揭示了强震滑坡形成陡立后缘拉裂和平缓前缘剪出口的力学机理。
③通过对考虑垂直加速度条件下的滑块模型进行分析,推导了块体失稳的力学公式,结合高位边坡的形态特征进行反算分析,据此提出高位大型滑坡底面失稳优先以跳动方式前进的推断。
|
|
|
|
1 |
李忠生;国内外地震滑坡灾害研究综述[J];灾害学;2003年04期 |
2 |
康来迅,邹谨敞,蒋荣发;昌马断裂带地震滑坡的基本特征[J];华南地震;1995年01期 |
3 |
易蓉蓉;;滑坡[J];人与生物圈;2009年Z1期 |
4 |
陈晓利;王喆;王明明;;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地震滑坡研究中的应用——地震滑坡数据库管理系统[J];工程地质学报;2010年01期 |
5 |
周魁一,苏克忠,贾振文,郭迎堂;十四世纪以来我国地震次生水灾的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1992年03期 |
6 |
孙再鸣;袁敬;孙强;;地震滑坡影响因素分析[J];铁道建筑;2010年12期 |
7 |
刘恒一,乔建平;四川省攀西地区滑坡的分类及其特征[J];中国水土保持;1986年10期 |
8 |
段光贤;何刚亮;徐金明;;上海市地震滑坡的预测研究[J];上海地质;1988年04期 |
9 |
王兰生,杨立铮,李天斌,卫宏;四川岷江叠溪较场地震滑坡及环境保护[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0年03期 |
10 |
陈晓利;祁生文;叶洪;;基于GIS的地震滑坡危险性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11 |
张为;崔杰;;强度折减法在区域性地震滑坡灾害评价中的应用[J];广东土木与建筑;2008年12期 |
12 |
段晓康;赵宇;;地震滑坡危险性区划方法研究进展[J];人民黄河;2010年06期 |
13 |
陈晓利;祁生文;叶洪;;基于GIS的地震滑坡危险性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7年02期 |
14 |
邹谨敞,邵顺妹;海原地震滑坡及其分布特征探讨[J];内陆地震;1996年01期 |
15 |
乔建平;蒲晓虹;王萌;田宏岭;杨宗佶;石莉莉;;大地震诱发滑坡的分布特点及危险性区划研究[J];灾害学;2009年02期 |
16 |
侯景瑞;袁中夏;;汶川地震滑坡与影响因素[J];西北地震学报;2011年S1期 |
17 |
康来迅,王建荣;昌马断裂带地震滑坡的期次与年代[J];地震学报;1995年03期 |
18 |
陈永明,石玉成,刘红玫,卢育霞;黄土地区地震滑坡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地震;2005年02期 |
19 |
陈晓利;叶洪;程菊红;;GIS技术在区域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中的应用——以龙陵地震滑坡为例[J];工程地质学报;2006年03期 |
20 |
陈晓利;赵健;叶洪;;应用径向基概率神经网络研究地震滑坡[J];地震地质;200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