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前缘大圆包地区构造特征及成藏条件
【摘要】:我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勘探显示其油气资源丰富,但是油气探明率较低。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应用是加快前陆冲断带复杂构造地区油气勘探的重要手段。为克服前陆冲断带地震资料品质较差的限制,本文探讨应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野外地质调查、钻测井资料联合约束地震构造解释和建模进行综合研究分析。本论文为探索川西前陆冲断带海相油气勘探方法,以大圆包地区为研究对象,根据“源盖控区、储层控层和圈闭控位”的勘探思路,运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手段,研究烃源岩的发育分布和油气的保存条件,确定有利勘探地区(源盖控区),研究勘探区内据优质储层的发育层系确定天然气的主要分布层系(储层控层),研究圈闭的发育特征确定气藏的存在部位(圈闭控位)。重点探讨研究了用于前陆冲断带复杂构造解释和建模技术方法的改进和应用。
大圆包地区位于川西复合前陆盆地龙门山推覆造山带前缘,构造主要受控于通济场断层、关口断层、彭县断层三条区域性断层。关口断裂为安县—都江堰断裂向南部的延伸,为北西倾,断面上陡下缓呈犁式,地面无大的断距出露,且褶皱前翼倾角近于直立。由断层相关褶皱分析,关口断层末端形成构造三角楔,由于断层插入过程中顶部反向逆冲断层上盘地层褶皱诱发而成。关口断裂上盘的通济断裂形成最晚、强度大,将老地层推至地表。根据地震资料确定,主要正向构造带为位于通济场断层与关口断层之间的断褶构造带,发育大圆包构造。
构造地质建模主要依靠建立地表地质剖面,地震地质层位标定解释和构造几何学建模与运动学分析。在地震资料解释过程中,将地震数据转换为地震图像,对地震图像进行地震断层解释,不依赖于原始地震数据体,并且可以将图像处理技术用于叠后地震资料解释。研究改进偏微分扩散方程图像增强算法,针对三维地震图像特征,改进图像结构张量提取方法,应用GPU (Graphic Process Unit)加速计算实现提取三维地震图像的三维结构张量,由结构张量导向进行图像扩散滤波增强预处理,实现三维地震图像降噪、横向分辨率提高、同相轴连续性增强和构造信息突出。通过GPU计算和CPU计算性能对比结果可以看出,应用GPU计算可以满足三维地震图像处理需求,有助于提高地震解释客观性和工作效率。
通过训练神经网络对多种地震属性进行分类识别三维地震不连续体,用于辅助构造解释,结合地质资料和钻测井资料落实了大圆包地区多次滑脱构造特征。大圆包构造主体为二、三叠系。从白水河、通济场至关口一带须家河组内部的变形和断裂情况分析,白水河至思文场一带出露的须家河组属印支期推覆构造的上盘逆掩岩席,其前锋在晚三叠世末期已经出露地表,后被白田坝组覆盖。再从大圆包构造后翼印支期推覆断层面的后期改造形态,结合地面彭县向峨附近彭灌断裂下盘侏罗系的地面构造展布形态来看,该构造的性质应属早喜马拉雅期发育的二叠系断层转折褶皱。
通过烃源条件分析,四川盆地海相领域主要烃源岩为下寒武统、下志留统、下二叠统和上二叠统烃源岩。陡山沱组和上二叠统煤系烃源对于龙门山前缘的贡献并不大,而下志留统烃源在川西地区缺失。因此,对龙门山前缘具有重要贡献的烃源层系应是下寒武统。
通过流体特征分析显示,盆山结合部的冲断带内,流体呈活塞式向前陆盆地内渐展式侧向迁移,流体并未形成大规模侧向运移的趋势。冲断带内主滑面以下的地层相对于主滑面以上的冲断岩片具有相对较好的保存条件。前陆隆起区曾经有过石油和天然气的聚集与成藏,先后形成了古油藏、古气藏。形成古油藏与古气藏时,区域内具备保存条件;在印支-燕山期古油藏转变为古气藏,并且形成水溶性气藏;燕山末-喜马拉雅期,形成前陆隆起区古气藏的破坏、调整和重新成藏。
通过中三叠统沉积演化研究其储层特征,传统中三叠统油气勘探重点关注的是台内滩发育的优质储层,LS1井T2l4和T2l3钙质海绵的发现,预示雷口坡组还有可能存在礁滩组合形成的优质储层,确定T2l3为研究目的层。
通过地球物理方法对雷口坡组顶部膏岩研究分析,认为大圆包构造保存条件受到断层作用破坏,使得油气未能成藏。同时,预测关口断层下盘隐伏构造为有利勘探方向。
|
|
|
|
1 |
欧焕农;;松辽盆地长岭断陷前金宝构造含油气远景评价[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
2 |
侯宇光;何生;唐大卿;;云南曲靖盆地构造演化及其对生物气成藏条件的控制[J];现代地质;2006年04期 |
3 |
杨俊杰;张伯荣;;扭压型冲断及扭裂型冲断的构造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7年06期 |
4 |
吴光红,胡纯心;沔阳—当阳中生代前陆盆地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J];海相油气地质;2004年Z1期 |
5 |
曹守连;褶皱冲断带前缘构造——三角带评述[J];世界地质;1997年03期 |
6 |
刘和甫,梁慧社,蔡立国,沈飞;川西龙门山冲断系构造样式与前陆盆地演化[J];地质学报;1994年02期 |
7 |
何登发,尹成,杜社宽,石昕,马辉树;前陆冲断带构造分段特征——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断裂构造带为例[J];地学前缘;2004年03期 |
8 |
欧阳征健;周鼎武;冯娟萍;张小浩;;三塘湖盆地中央拗陷南缘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9 |
阿布力米提,吴晓智,李臣,李世宏,苗刚;准南前陆冲断带中段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模式[J];新疆石油地质;2004年05期 |
10 |
谢玉华;赵坤;周建勋;王利;王雪芹;;地表几何形态对冲断带构造特征影响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10年01期 |
11 |
田世峰;查明;吴孔友;崔永谦;阎宝义;;饶阳凹陷潜山油气分布特征及富集规律[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年04期 |
12 |
王应斌;王海军;孙和风;;渤东低凸起构造演化及成藏条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0年02期 |
13 |
孙钰;钟建华;姜在兴;王志坤;高祥成;;惠民凹陷基山砂体沉积特征及成藏条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
14 |
杨俊杰;;陕甘宁盆地下古生界天然气的发现[J];天然气工业;1991年02期 |
15 |
肖安成;;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的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规律[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
16 |
赵贤正,夏义平,潘良云,谢结来;酒泉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方向[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4年02期 |
17 |
吴世祥;马永生;金之钧;汤良杰;李儒峰;;米仓山前陆盆地东段构造演化模式与油气聚集[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年01期 |
18 |
唐忠驭;三水盆地沉积、构造特征与油气田分布规律[J];新疆石油地质;1986年02期 |
19 |
刘斌;赵春满;;松辽盆地梨树凹陷构造特征[J];吉林地质;1991年01期 |
20 |
邓康龄;;四川盆地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领域[J];天然气工业;1992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