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土壤地球化学组成及其生态响应研究
【摘要】:成都平原是四川盆地的核心区,是中国西南河网稠密和最大平原地区之一,又被称川西平原或盆西平原。是四川省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该区出露地层几乎全为第四系,属山前堆积盆地河流相,沉积碎屑岩物源主要由涪江、绵远河、石亭江、鸭子河、金马河、西河-南河、蒲江河和岷江(新津-乐山段)等8大水系输送。源区出露岩石/地层单元的不同,决定了沉积区碎屑物的化学成分,因此不同水系流域沉积物源各具特色;随着源区剥蚀风化地加深,又造成沉积区第四系各年代地层单位由老至新化学组分逐渐发生变化;对于同一流域同一地点同一时代地层单位,风化层受地质作用、生物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又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风化层(第二环境)表层环境与深层环境碎屑物化学成份的差异。基于上述基本地质环境条件,本论文依据野外调查、室内分析所取得的地球化学成分分析成果,就成都平原第四系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展开深入的研究,并利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成果进行第四系物源区的划分和阶地的划分,同时研究了第四纪农业种植区区的地球化学响应。归纳起来,论文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系统收集整理了成都平原已有地质资料,厘定了成都平原第四纪地层单元,并划分了不同的成因相带。
(2)以典型剖面为例,较为深入地讨论了成都平原第四系土壤层第二环境的地球化学特征、地球化学丰度系数、标志元素、风化指数及其意义等;
(3)以典型剖面为例,进行深层环境(第一环境)与表层环境(第二环境)地球化学特征对比,讨论了相对丰度、富集成分、亏损成分及富集或亏损的成因;
(4)以典型流域为例,进行高阶地和低阶地土壤层地球化学对比,对剥蚀区源岩与沉积区土壤层地球化学特征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分析;
(5)以流域为单位,在全面分析成都平原第四系土壤层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以深层环境背景值(基准值)和表层土壤环境背景值(基线值)为标准,分析了龙门山隆升区源岩与第四系地层地球化学的相关性,得出的结论是:第四系地球化学特征主要受控于源岩,风化、淋失作用对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则主要与化学成分的性质和土壤层的风化程度有关;
(6)依据上述成果,进行成都平原第四系横向、纵向地球化学特征及地球化学异常对比,从而发现,成都平原第四系在纵向上不同年代地层单位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主要由龙门山的不断抬升并伴随源区剥蚀深度的加大及出露的源岩发生变化引起;横向上则主要随水系的不同和沉积物被搬运距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7)研究了成都平原区土壤地球化学对地质的响应及农区生态地球化学响应。成都平原土壤质地优良,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优,大宗农产品地球化学成分分析表明总体质量较好。土壤环境符合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要求,农产品安全。但也发现Cd、Hg、Pb有部分样品的检测含量超过无公害食品的限量标准。超标农产品样点基本分布在土壤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污染土壤(Ⅴ、Ⅵ等土壤)分布区域,同时与土壤环境的酸碱度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本研究查明揭示了成都平原第四系地球化学的基本特征,探讨了沉积物与剥蚀区源岩的地球化学关系,探讨了地球化学地质响应及农区地球化学响应,为成都平原区土地资源科学规划利用、名特优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扩种发展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本论文亦告诉我们,以后从事研究成都平原第四系地球化学研究工作,不仅要紧紧抓住物源、水系和基底构造形态三大要素,同时要考虑风化、淋滤和元素活动性以及人类与生物活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本研究由于缺乏源区原岩的系统地球化学成分资料,成都平原第四系地球化学的某些特征还难以进行科学合理的成因解释,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开展研究。
|
|
|
|
1 |
任家强;汪景宽;杨晓波;董颖;于成广;;辽河中下游平原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及空间分布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
2 |
梁涛;曹红英;吴恒志;陈研;丁士明;王立军;;典型城市排污河不同介质中重金属的含量及分布特征[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5年S1期 |
3 |
尚媛;王冬艳;李月芬;玄兆业;;延边主要苹果梨产区土壤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J];土壤;2009年03期 |
4 |
王玉婷;白宪洲;何明友;黄柏鑫;;宜宾江安桐梓镇土地整理区耕地土壤重金属富集因子评价[J];地球与环境;2009年03期 |
5 |
John A.Daniel;李永敏;;得克萨斯州干盐湖区抑制牲畜废物所致地下水污染的有效性[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1998年03期 |
6 |
;海洋湖沼通报1982年1—4期(总11—14期)总目录[J];海洋湖沼通报;1982年04期 |
7 |
刘应平;阚泽忠;金立新;李忠惠;;土壤—大宗农产品中Cd的分配及其环境意义[J];现代地质;2009年02期 |
8 |
宋友桂;史正涛;;伊犁盆地黄土分布与组成特征[J];地理科学;2010年02期 |
9 |
王存龙;王增辉;郑伟军;董健;赵西强;刘华峰;;章丘市富硒土壤环境对大葱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7期 |
10 |
余忠珍;马逸麟;衷存堤;冯昌和;梅丽辉;江俊杰;;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农业地球化学环境评价[J];资源调查与环境;2010年02期 |
11 |
桑玲玲;张晓沛;杨建宇;朱德海;郧文聚;张超;;农用地绿色产能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0年07期 |
12 |
柯夫达,吴钧;黑龙江流域的地球化学及其土壤改良的途径[J];土壤通报;1958年03期 |
13 |
王安,单安山;滨白鸡血清和组织中钙镁锰锌等七种元素正常值的测定[J];黑龙江畜牧兽医;1987年11期 |
14 |
龚子同,史学正;土壤地球化学[J];地球科学进展;1991年02期 |
15 |
黄成敏,龚子同;海南岛北部玄武岩上土壤发生研究 Ⅲ.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土壤学报;2002年05期 |
16 |
张佳文;;依靠科技手段 加快地质找矿[J];中国农村科技;2010年09期 |
17 |
洪庆玉;硅酸盐钾矿物风化的地球化学及其农业应用[J];土壤学报;1964年03期 |
18 |
石大仓;成都平原黄金梨引种表现[J];四川农业科技;2001年10期 |
19 |
宫阿都,何毓蓉,黄成敏,杨昭琮,雷清良;成都平原土壤系统分类典型土系划分[J];西南农业学报;2002年01期 |
20 |
陈正友,王福贵,刘中杰,张瑜麟;地球化学在嵩县地区农业环境方面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2003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