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火烧山油田H_1层系精细油藏描述与开发方案研究

许涛  
【摘要】:目前国内油田开发大都进入中后期,含水相对较高,递减速度加快,给国家能源安全带来新的考验。为保证国家能源供应,加大对老油田或区块品质相对较差油层的开发,以实现能源接替。火烧山油田含油层系位于二叠系平地泉组中下部,总沉积厚度350~550m,按隔层情况、沉积旋回、岩矿特征、电性特征等分为四个开发层系:H1、H2、H3、H4。其中H1层系属于低渗、低孔储集层,储层连片性差,虽然开发时间较早,但规模较小。目前综合含水75.81%,采出程度4.58%,采油速度为0.2%,采液速度0.802%。火烧山油田H1层砂体呈透镜体分布,储层物性差,属于储量难动用区块,纵观其开发历程,开发效果表现较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储量动用程度低,(2)水驱控制程度差,(3)采油速度低,(4)递减速度较快。 从油藏开采特征及开发效果情况来看,为了有效改善和提高H1层开发效果,必须加强地质方面的详细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经济高效的开发挖潜。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针对火烧山H1层油藏开展精细油藏描述,提高其认识程度,搞清砂体空间分布及油水分布规律,进一步落实地质储量;在精细油藏描述基础上对其开发效果进行评价,通过三维地质建模和油藏数值模拟,再现生产历史,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综合分析H1层油藏潜力,提出综合调整方案。通过研究,论文主要取得如下几点成果与认识: 1、通过岩心观察以及测井响应特征,发现H1层内存在2个稳定明显的标志层,根据沉积旋回精细对比,划分为7个小层,分为H11-1、H11-2、H12-1、H12-2、H12-3、H13-1、H13-2,各小层顶界面均有明显的岩电对比标志。 2、研究区内构造简单,火烧山H1油藏整体为背斜构造,长轴9760m,短轴3780m,长轴方向N-S。落实较大断层1条(火10井断裂),落实1条小断层(H1269井断裂)。从微构造发育情况来看,研究区主要发育48个微构造,正向微构造19个、负向微构造29个。正向微构造产油水平高,其次是斜向微构造,负向微构造最差。 3、对测井曲线标准化的基础上,通过岩心资料归位,建立测井数据与岩心物性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绘制各种解释模型图版,利用解释模型图版确定各储层参数。通过研究发现H1层油藏的储层岩性为中砂岩、细砂岩为主,储层孔隙度在4-20%之间,渗透率在0.003-400×10-3μm2之间,含油性与岩性关系上看,油气显示也集中在这两种岩性中,粉砂岩不含油。从岩性与物性关系上看粒度大小与孔隙度关系不大,主要影响渗透率,岩性越粗渗透率越大。 4、通过研究分析,火烧山油田H1层为一套三角洲相的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亚相沉积,是陆源粗碎屑沉积,物源来源于东北部的克拉美丽山系,显示出物源供给逐渐减弱,三角洲沉积退缩的演化过程。 5、通过非均质性研究,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溶孔及少量的粒间孔。层内非均质主要以反韵律型、正韵律和均质韵律型为主。上部四个小层的层内与层间非均值性相对较弱,下部四个小层的层内与层间非均质性相对较强。各小层的油层平均厚度较薄,油层连片性较差,相对而言H12-2油层的连片较好,其它小层砂体呈土豆状、星星点点分布于全区。 6、通过地质储量复算,该区储量增加2.11%,除了计算参数有些微小的变化外,主要原因是本次计算加上了火8井区的地质储量。 7、对该区块不同开发方式井进行生产规律分析,总结出本区油藏存在注采井数比低,井网完善差,注水井负担过重,地层能量低,递减快等问题。主要原因是火烧山油田H1油藏砂体平面上呈透镜体状分布,储层物性差,储量丰度低,不具备整体开发条件。 8、通过监测资料、取心资料、动态分析、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总结出了H1组平面及纵向剩余油分布规律,其中H12-2层是主力生产层,开发潜力较大。 9、方案调整采取分区治理,分为北部已开发区域和南部未动用区,北部地区主要采取老井调剖堵水或补层、上反或合采,南部区域可采取下部油井上反或合采或水井分注、局部可采用水平井开发。通过优化对比水平井+补层方案生产效果最好,预测20年,采出程度可达到10.69%,且经济效益优于直井+补层方案。 论文以“认识剩余油,开发剩余油”为核心问题,综合构造、沉积、储层、测井、分析化验及开发动态等方面资料,动静结合,由定性到定量,相互验证,互为推动,形成了一套砂岩油藏开发后期精细描述、剩余油分布及挖潜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为同类油藏中后期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探索性研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油藏描述研究所[J];岩性油气藏;2009年01期
2 程超;胡望水;彭国红;苏克栋;何丽娟;;序贯指示模拟法在火烧山油田沉积相的应用[J];吐哈油气;2009年03期
3 邱鹏;火烧山油田沉积相随机建模研究[J];地质与资源;2002年04期
4 王国先,梁成钢,高卫,朱跃胜,吴承美;应用干扰试井异常压力响应曲线评价火烧山油田储集层裂缝发育特征[J];油气井测试;2002年04期
5 刘东;方雪莲;胡廷惠;;油藏精细描述关键技术及前景[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05期
6 李新兵;火烧山油田二叠系平地泉组细分沉积相研究专题圆满结束[J];新疆石油地质;1991年03期
7 徐春华,唐春荣,李德同,郎风江,张悦华,池建萍;火烧山油田储层岩石力学特征与裂缝分布[J];新疆石油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8 张惠蓉,宋运维;火烧山油田地热流值测定[J];新疆石油地质;1993年04期
9 顾伟民;;复杂油气藏精细油藏描述——以周清庄油田为例[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7年03期
10 程超;胡望水;秦刚;彭国红;;精细油藏描述中的沉积微相研究——以吉林油田大208区黑帝庙油层为例[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9年02期
11 韩文学;王瑞英;许晓宏;;精细油藏描述数字化系统[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12 朱广社;罗建强;冯立勇;;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长6油藏开发中的应用[J];地质与资源;2006年02期
13 崔景涛;;DT油田隐蔽油藏描述中的关键技术[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年03期
14 韩文学;肖慧敏;许晓宏;;精细油藏描述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内江科技;2011年10期
15 郑强,唐春荣;裂缝性油藏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以火烧山油田为例[J];新疆石油地质;1996年01期
16 周炜;精细油藏描述[J];内江科技;2005年05期
17 薛国勤;;双河油田上倾尖灭区增储上产综合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年03期
18 王武学;赵家宏;刘军;徐志伟;;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大布苏地区花29区块的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年02期
19 林式微;熊家林;刘辛;卞炜;闵路;;沙埝油田沙20西断块精细油藏描述一体化[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年06期
20 刘岩青;辛16断块提高水驱采收率配套技术应用研究[J];内江科技;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兴友;康德权;彭承文;;肇州油田州19区块开发前期精细油藏描述[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雷云海;李锦花;王国庆;张晓芬;王宪峰;;木头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与应用[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赵伦;王志章;苏晓军;;低渗透碎屑岩裂缝性油藏描述技术研究——以新疆火烧山油田平地泉组H3为例[A];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4 任宝生;芦凤明;马立军;;羊三木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与实践[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刘风喜;滕宝刚;何富强;;桩106疏松砂岩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及其应用效果[A];第四届胜利油田北部油区疏松砂岩油藏开发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黄卓;王振军;潘文辉;马红军;翟维江;;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在新228区块整体调整中的应用[A];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吉林省第五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7 马劲风;赵圣亮;曲志浩;;风化店中生界火山岩油藏描述中的地震方法[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8 杨万祥;刘世文;黄永平;;油田开发区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及效果[A];中国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秀娟;;大庆外围低渗透油藏精细地质描述技术[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张世明;戴涛;陈燕虎;胡慧芳;;高非均质油藏高104-5区块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涛;火烧山油田H_1层系精细油藏描述与开发方案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2 王胜利;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阿雷斯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周波;鄯善油田精细油藏描述与开发系统优化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1年
4 吴永平;Z241、Z242断块多层系油藏开发中后期精细油藏描述[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5 范立勇;临盘油田大芦家地区沙河街组二段下亚段精细油藏描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6 解宏伟;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在油田二次开发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7 张维申;辽河油田欢2-16-304井区精细油藏描述[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8 陈路原;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1年
9 李毓;碎屑岩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10 虞云岩;松辽盆地大安北油田葡萄花油层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万全;北三区东部水驱多学科精细油藏描述[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2 赵振尧;黄金带油田东部地区精细油藏描述[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3 李续儒;杜48块精细油藏描述及二次开发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4 王勤田;临盘油田盘河断块区沙三段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4年
5 杜善斌;高西油田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3年
6 王国庆;木头油田101井区精细油藏描述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7 张兆臣;红南2块K1s1精细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8 王宏宇;萨北开发区东南块精细油藏描述及提高聚驱效率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李锦花;木118区块精细油藏描述[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10 陈欢庆;靖安油田大路沟一区长2储层精细油藏描述[D];西北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宋杰 李占彬 刘国安;大港精细油藏描述为老油田稳产引路[N];中国石油报;2003年
2 特约记者 李家起 李继红 通讯员 刘字巧;大港采四板中南第二轮精细油藏描述效果显著[N];中国石油报;2006年
3 记者 刘国安;大港油田精细油藏描述打开通道[N];中国石油报;2003年
4 特约记者 罗霞;动态监测资料支撑精细油藏描述[N];中国石油报;2005年
5 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分公司调研组 本报评论员;占领老油田稳产制高点[N];中国石油报;2003年
6 记者 刘国安;大港油田精细油藏描述显神威[N];中国石油报;2006年
7 刘国安;让地下眼睛“亮”起来[N];中国石油报;2003年
8 日报记者 周志刚;精细描述:让千米油层听调遣[N];大庆日报;2007年
9 特约记者 罗霞;擦亮“慧眼”寻宝藏[N];中国石油报;2006年
10 记者 岳双才 刘泓波;华北油田提高单井产量好戏连台[N];中国石油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