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山油田H_1层系精细油藏描述与开发方案研究
【摘要】:目前国内油田开发大都进入中后期,含水相对较高,递减速度加快,给国家能源安全带来新的考验。为保证国家能源供应,加大对老油田或区块品质相对较差油层的开发,以实现能源接替。火烧山油田含油层系位于二叠系平地泉组中下部,总沉积厚度350~550m,按隔层情况、沉积旋回、岩矿特征、电性特征等分为四个开发层系:H1、H2、H3、H4。其中H1层系属于低渗、低孔储集层,储层连片性差,虽然开发时间较早,但规模较小。目前综合含水75.81%,采出程度4.58%,采油速度为0.2%,采液速度0.802%。火烧山油田H1层砂体呈透镜体分布,储层物性差,属于储量难动用区块,纵观其开发历程,开发效果表现较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储量动用程度低,(2)水驱控制程度差,(3)采油速度低,(4)递减速度较快。
从油藏开采特征及开发效果情况来看,为了有效改善和提高H1层开发效果,必须加强地质方面的详细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经济高效的开发挖潜。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针对火烧山H1层油藏开展精细油藏描述,提高其认识程度,搞清砂体空间分布及油水分布规律,进一步落实地质储量;在精细油藏描述基础上对其开发效果进行评价,通过三维地质建模和油藏数值模拟,再现生产历史,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综合分析H1层油藏潜力,提出综合调整方案。通过研究,论文主要取得如下几点成果与认识:
1、通过岩心观察以及测井响应特征,发现H1层内存在2个稳定明显的标志层,根据沉积旋回精细对比,划分为7个小层,分为H11-1、H11-2、H12-1、H12-2、H12-3、H13-1、H13-2,各小层顶界面均有明显的岩电对比标志。
2、研究区内构造简单,火烧山H1油藏整体为背斜构造,长轴9760m,短轴3780m,长轴方向N-S。落实较大断层1条(火10井断裂),落实1条小断层(H1269井断裂)。从微构造发育情况来看,研究区主要发育48个微构造,正向微构造19个、负向微构造29个。正向微构造产油水平高,其次是斜向微构造,负向微构造最差。
3、对测井曲线标准化的基础上,通过岩心资料归位,建立测井数据与岩心物性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绘制各种解释模型图版,利用解释模型图版确定各储层参数。通过研究发现H1层油藏的储层岩性为中砂岩、细砂岩为主,储层孔隙度在4-20%之间,渗透率在0.003-400×10-3μm2之间,含油性与岩性关系上看,油气显示也集中在这两种岩性中,粉砂岩不含油。从岩性与物性关系上看粒度大小与孔隙度关系不大,主要影响渗透率,岩性越粗渗透率越大。
4、通过研究分析,火烧山油田H1层为一套三角洲相的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亚相沉积,是陆源粗碎屑沉积,物源来源于东北部的克拉美丽山系,显示出物源供给逐渐减弱,三角洲沉积退缩的演化过程。
5、通过非均质性研究,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溶孔及少量的粒间孔。层内非均质主要以反韵律型、正韵律和均质韵律型为主。上部四个小层的层内与层间非均值性相对较弱,下部四个小层的层内与层间非均质性相对较强。各小层的油层平均厚度较薄,油层连片性较差,相对而言H12-2油层的连片较好,其它小层砂体呈土豆状、星星点点分布于全区。
6、通过地质储量复算,该区储量增加2.11%,除了计算参数有些微小的变化外,主要原因是本次计算加上了火8井区的地质储量。
7、对该区块不同开发方式井进行生产规律分析,总结出本区油藏存在注采井数比低,井网完善差,注水井负担过重,地层能量低,递减快等问题。主要原因是火烧山油田H1油藏砂体平面上呈透镜体状分布,储层物性差,储量丰度低,不具备整体开发条件。
8、通过监测资料、取心资料、动态分析、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总结出了H1组平面及纵向剩余油分布规律,其中H12-2层是主力生产层,开发潜力较大。
9、方案调整采取分区治理,分为北部已开发区域和南部未动用区,北部地区主要采取老井调剖堵水或补层、上反或合采,南部区域可采取下部油井上反或合采或水井分注、局部可采用水平井开发。通过优化对比水平井+补层方案生产效果最好,预测20年,采出程度可达到10.69%,且经济效益优于直井+补层方案。
论文以“认识剩余油,开发剩余油”为核心问题,综合构造、沉积、储层、测井、分析化验及开发动态等方面资料,动静结合,由定性到定量,相互验证,互为推动,形成了一套砂岩油藏开发后期精细描述、剩余油分布及挖潜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为同类油藏中后期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探索性研究。
|
|
|
|
1 |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油藏描述研究所[J];岩性油气藏;2009年01期 |
2 |
程超;胡望水;彭国红;苏克栋;何丽娟;;序贯指示模拟法在火烧山油田沉积相的应用[J];吐哈油气;2009年03期 |
3 |
邱鹏;火烧山油田沉积相随机建模研究[J];地质与资源;2002年04期 |
4 |
王国先,梁成钢,高卫,朱跃胜,吴承美;应用干扰试井异常压力响应曲线评价火烧山油田储集层裂缝发育特征[J];油气井测试;2002年04期 |
5 |
刘东;方雪莲;胡廷惠;;油藏精细描述关键技术及前景[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年05期 |
6 |
李新兵;火烧山油田二叠系平地泉组细分沉积相研究专题圆满结束[J];新疆石油地质;1991年03期 |
7 |
徐春华,唐春荣,李德同,郎风江,张悦华,池建萍;火烧山油田储层岩石力学特征与裂缝分布[J];新疆石油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
8 |
张惠蓉,宋运维;火烧山油田地热流值测定[J];新疆石油地质;1993年04期 |
9 |
顾伟民;;复杂油气藏精细油藏描述——以周清庄油田为例[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7年03期 |
10 |
程超;胡望水;秦刚;彭国红;;精细油藏描述中的沉积微相研究——以吉林油田大208区黑帝庙油层为例[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9年02期 |
11 |
韩文学;王瑞英;许晓宏;;精细油藏描述数字化系统[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
12 |
朱广社;罗建强;冯立勇;;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长6油藏开发中的应用[J];地质与资源;2006年02期 |
13 |
崔景涛;;DT油田隐蔽油藏描述中的关键技术[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年03期 |
14 |
韩文学;肖慧敏;许晓宏;;精细油藏描述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内江科技;2011年10期 |
15 |
郑强,唐春荣;裂缝性油藏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以火烧山油田为例[J];新疆石油地质;1996年01期 |
16 |
周炜;精细油藏描述[J];内江科技;2005年05期 |
17 |
薛国勤;;双河油田上倾尖灭区增储上产综合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年03期 |
18 |
王武学;赵家宏;刘军;徐志伟;;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大布苏地区花29区块的应用[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年02期 |
19 |
林式微;熊家林;刘辛;卞炜;闵路;;沙埝油田沙20西断块精细油藏描述一体化[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年06期 |
20 |
刘岩青;辛16断块提高水驱采收率配套技术应用研究[J];内江科技;200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