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坳陷湖盆深水重力流研究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深水沉积已经成为大陆边缘和陆相湖盆油气藏勘探和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目前深水沉积的最新研究进展可以归纳为5个方面:①深水牵引流的发现开拓了深水研究的新领域;②传统的浊流理论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和质疑;③深水沉积模式日趋完善;④块体搬运体是深水研究和勘探的重要领域;⑤深水区的泥页岩已经成为非常规油气藏勘探的重要领域。
基于岩心、测井、分析化验和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国内外深水重力流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次研究以松辽盆地西部坡折带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大型坳陷湖盆重力流的沉积特征、识别标志、分布规律和外部形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于拓展我国陆相湖盆勘探领域及保障我国能源安全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通过研究,主要取得以下创新性认识:
1、松辽盆地环坳挠曲坡折带发育单级和多级坡折带,首次对坡折带沟谷体系、断槽和断坑等负向地貌的成因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
坡折带及其局部地貌形态是控制湖泊砂体及重力流砂体沉积作用、沉积过程及沉积物卸载的重要因素。松辽盆地环坳挠曲坡折可以划分为单级坡折和多级挠曲坡折两大类型。根据沟谷的成因,将坡折带的沟谷体系分为河流冲刷作用形成的下切谷、由同沉积断裂下降盘形成的断槽型沟谷、伸展褶皱形成的沟谷等3种类型。断坑主要由平行湖岸线展布且成对出现的同沉积断裂所形成。
2、首次在松辽盆地发现大规模分布的块体搬运体(MTDs)并建立了陆相盆地MTDS的识别标志,拓宽了陆相湖盆的勘探领域
以砂质碎屑流为主、混杂少量滑动岩和滑塌岩的块体搬运体是松辽盆地重力流的主要类型。块体搬运体(MTDs)尤其是砂质碎屑流单层厚度大、物性好、平面分布广泛,可以作为深水勘探的优质储层。在地震剖面上,厚层块体流具有空白(或透明)反射、弱振幅、乱岗状的反射特征;薄层块体搬运体一般具有充填状的外形和眼球形的内部反射结构。松辽盆地浊积岩也极为常见,期次多,反映了浊流作用频繁发生的特点,但层薄,勘探价值不高。
3、坡折带和沟谷地貌对块体流的外部形态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除发现大规模的湖底扇和母子扇沉积外,还首次在松辽盆地发现大规模分布的槽谷重力流和断坑重力流沉积
坡折带内部同沉积断裂下降盘形成的槽道和断坑、下切谷、伸展褶皱等负向地貌对块体流的分布和外部形态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简单斜坡主要发育湖底扇和母子扇沉积,块体流的滑动距离与坡度成正比。断坑重力流主要分布在同沉积断裂的下降盘,平行湖岸线呈带状展布。非扇形槽谷重力流具有狭长、平直的特点,砂体走向与湖岸线斜交,坡折带背景下与湖岸线斜交的下切谷、同沉积断裂的下降盘和伸展褶皱是形成的槽谷重力流的主控因素。
|
|
|
|
1 |
王先德;张兴焰;陶先高;刘玉民;;文东油田沉积微相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年01期 |
2 |
郭四辈;程双喜;职太平;;豫北寒武系风暴沉积[J];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11期 |
3 |
郭成贤,林克湘;鄂东南大冶地区早三叠世深水碳酸盐重力沉积特征[J];石油天然气学报;1988年01期 |
4 |
林畅松,杨起,李思田,李祯;贺兰奥拉槽早古生代深水重力流体系的沉积特征和充填样式[J];现代地质;1991年03期 |
5 |
李金高,周祖翼,王全海,彭勇民,姚鹏;西藏江孜县沙拉岗锑(金)矿区重力流沉积特征[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
6 |
狄富春;王桂茹;;洼38块沙三段低阻油层成因分析及识别技术应用[J];石油仪器;2010年01期 |
7 |
谢建春;;乐业县板塘金矿地质特征概述[J];技术与市场;2010年07期 |
8 |
张莲美;周荣福;王英民;李磊;;水道堤岸复合体的沉积构型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21期 |
9 |
李冬;王英民;王永凤;徐强;;红河深水扇沉积物重力流特征[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
10 |
余素玉;重力流沉积砂岩的镜下结构标志—含斑性[J];石油实验地质;1984年04期 |
11 |
冯有良,何立琨,郑和荣,王宁,姜秀芳;山东牛庄地区沙三段前三角洲斜坡重力流沉积[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0年03期 |
12 |
黄传炎;王华;王家豪;廖远涛;曹飞;肖力;;板桥凹陷断控重力流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7年06期 |
13 |
彭勇民;黄捍东;罗群;彭玉林;;泌阳凹陷毕店地区核三段湖底扇与重力流沉积[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8年01期 |
14 |
吴时国;孙启良;吴拓宇;袁圣强;马玉波;姚根顺;;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多边形断层的发现及其油气意义[J];石油学报;2009年01期 |
15 |
邹才能;赵政璋;杨华;付金华;朱如凯;袁选俊;王岚;;陆相湖盆深水砂质碎屑流成因机制与分布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J];沉积学报;2009年06期 |
16 |
梁金哲;李文厚;;陕西山阳地区上泥盆统桐峪寺组重力流沉积[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1991年01期 |
17 |
蔡雄飞,熊兴武,张雄华;赣西北港口地区上寒武统的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其构造古地理意义[J];江西地质;1995年01期 |
18 |
李磊;王英民;张莲美;白广臣;王小刚;;块体搬运复合体的识别、演化及其油气勘探意义[J];沉积学报;2010年01期 |
19 |
李媛;刘菊;马庆林;卢政环;张国涛;;福山凹陷古近系流一段重力流沉积特征[J];特种油气藏;2010年05期 |
20 |
王振峰;李绪深;孙志鹏;黄保家;朱继田;姚哲;郭明刚;;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油气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J];中国海上油气;201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