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贡嘎山地学景观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

赵川  
【摘要】:贡嘎山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也是青藏板块东缘与扬子板块的交接带,新构造运动活跃,现代冰川特征明显,形成了类型多、品位高、组合性好、分布广泛的地学景观资源。以奇峰雪景、现代冰川、钙华、温泉著称于世,并伴有森林、草原、气象等众多景观以及特色鲜明的藏族风情。但由于保护意识和方法的滞后,在日益增多的人类活动影响下,许多地学景观正在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迫切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与开发。 当前,以青藏高原为目的地的庞大旅游市场正在自发形成,大量的自驾车涌入高原,给脆弱的高原地区生态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因此针对贡嘎山地学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进行专题研究对保护高原环境,普及地学旅游知识,带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典型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区的范围和区位特征,阐述了研究的选题依据和意义,提出力图解决的三个概念性问题:从认识方法上,如何更综合的认识和评价地学景观?从发展策略上,如何更可行的对地学景观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从保护技术上,如何更有效的保护地质环境?针对上述三个问题,论文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是对贡嘎山地学景观资源的基础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贡嘎山主要的地学景观进行了归类及成景机制分析,并在认识的角度上引入景观美学的科学认知理论以丰富旅游地学的理论方法,为贡嘎山地学景观资源进行了价值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贡嘎山地学景观的主要类型提出了理论性的保护利用方向。 第二部分,在“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开发是为了更好的保护”的理念指导下,就贡嘎山地区地学景观资源开发状况和暴露出的问题,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借鉴了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点轴系统、智慧景区等理论,提出了贡嘎山地学景观保护发展的方向和战略。并在此方向下,提出了贡嘎山地学景观保护与开发模式。该模式由信息系统、保护系统、开发系统、提升系统、管理系统五个子系统构建而成,在保持整个模式架构完整性的同时避免混淆和重叠,构成了一个良性互动、科学发展的理论框架。 第三部分,针对贡嘎山地学景观及生态环境保护现状,提出采用智慧景区的理念,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构建囊括3S技术、RFID技术、传感网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地质环境监测系统,此系统具有可视性、智能性、即时性、开放性等特点,能够弥补传统人工监测的常见缺点,可大幅提升贡嘎山地区地质环境的保护效率,也为资源禀赋相近的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的智能化环境监测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范例。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明;“三江”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城市发展研究;1999年03期
2 张德新;全面理解资源管理总原则 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J];中国地质;2000年09期
3 李明 ,祁今燕;古城汉中的保护与开发[J];城乡建设;2005年10期
4 刘建平;刘琼艳;;乡村旅游开发应重视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5期
5 李良玉;占堆;;藏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05期
6 赵德利;;民间庙会的“非遗”保护与开发规范[J];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11期
7 谭庆虎;向金华;;论恩施州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陶琼;;试论旅游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J];经营管理者;2011年09期
9 杨效忠;张捷;;基于生态自然观的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旅游开发模式[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03期
10 卢丽刚;李海晶;;崇义县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11 刘永善;叶立新;刘胜龙;;要走保护与开发双赢的路子——副省长龚正考察凤阳山自然保护区[J];浙江林业;2009年05期
12 高永惠;王林燕;杨通槐;梁芳美;;从社会支持的视角论苗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年01期
13 陈序;;从市场角度看古镇保护与开发[J];山西建筑;2006年13期
14 张云平;;原生态文化的界定及其保护[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5 余美惠;;灵石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建设探讨[J];新西部(下半月);2007年12期
16 张弘;;成都旅游经济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特区经济;2009年07期
17 罗永常;;对黔东南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几点思考[J];凯里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8 王兴业;;“危”与“机”并存——谈湘西蓝印花布的保护与开发[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年06期
19 卢丽刚;;井冈山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0 刘红艳;;古村落建筑文化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以贺州古村落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雁;李树山;;青岛滨海山地环境景观资源利用与分析[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2 成玉宁;张祎;;城市湖泊湿地景观资源的整合[A];首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和钟华;;保护与开发浅议[A];兴边富民与少数民族发展——第十次全国民族理论专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4 杨庆;;黑井古镇保护与开发的规划探讨[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1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李仙娥;赵雨亭;;黄河流域地区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模式探析—以山西为例[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6 仇晓燕;周晓丹;万启春;;江苏扬州旅游地学资源初探[A];“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专辑[C];2010年
7 孟强;沈毅;晏晓林;;公路建设过程中保护利用历史人文景观资源的意义[A];中国公路学会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曹艳英;殷鹏;;山东省烟威地区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A];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暨全国高校人文地理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李江风;方世明;刘建华;;地质遗产保护与开发——以福建深沪湾地质公园为例[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10 陈光照;;绍兴历代名人胜迹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A];徐霞客与越文化暨中国绍兴旅游文化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川;贡嘎山地学景观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2 梅燕;海子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地学资源及保护性开发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3 冯昆思;试论云南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及其保护与开发[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4 陈亮明;湖南森林公园森林景观资源特征与森林文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5 范继跃;芦山县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及开发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6 马明飞;自然遗产保护的立法与实践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张立明;环城市游憩开发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8 贾英;基于符号学理论的旅游景区品牌塑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杜开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秦嘉远;景观与生态美学—探索符合生态美之景观综合概念[D];东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欢;乡土景观资源的保护与重构[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2 蒋艺芳;现代生态农林园景观资源开发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3 刘颖;农业区域特色景观资源的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4 种洁;太行山青天河风景名胜区景观特征与生态规划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5 孙大远;川西林盘景观资源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6 王晓敏;福建省古道景观保护恢复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7 张蕊;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8 段希莹;明代海防卫所型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9 朱艳;我国海洋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10 刘慧;宋代两浙地区景观资源与旅游活动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灯林;保护与开发需携手并进[N];中国水利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贺修平;杨希元:七问诺邓古村保护与开发[N];云南科技报;2006年
3 通讯员 饶汉银;保护与开发并举加快旅游文化小镇建设步伐[N];大理日报(汉);2007年
4 本报记者 秦国防;荆紫关清街的保护与开发之惑[N];河南日报;2006年
5 记者 涂序波;我州召开喜洲保护与开发规划征询会[N];大理日报(汉);2009年
6 本报记者 尤立宪;既要保护,又要开发![N];黔西南日报;2010年
7 崔昕;人才与科技并重 保护与开发同步[N];中国医药报;2005年
8 周伯功;保护与开发并举[N];吉林日报;2007年
9 魏晓霞;让旅游和申遗两全其美[N];中国旅游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孙巡;平衡保护与开发,实现滩涂可持续利用[N];新华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