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混积背景下碳酸盐岩储层形成机理

伏美燕  
【摘要】: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石炭系是一套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混合沉积的地层,不仅沉积序列上表现为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的交互沉积,微观结构上也存在陆源碎屑-碳酸盐的混积。通过岩石学特征研究,重新对混积岩进行了成分分类,分析了研究区每类混积岩的分布。利用Mount的成因分类方案,对研究区不同混积岩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在明确混积岩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巴楚-麦盖提地区石炭系的层序地层和沉积相开展了研究。利用Vail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法,将研究区石炭系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并且研究了混积岩在层序地层中的分布及其混积成因。海侵体系域早期和高位体系域晚期的混积岩以相缘混合为主,而发育在海侵体系域晚期和高位体系域早期的混积岩则主要为间断混合和相缘混合。海平面变化与混合沉积的关系反映在物源输入的数量上,因此高水位体系域是混积最易发生的时期。研究区石炭系发育障壁滨岸-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体系。通过对沉积特征的研究,建立了混积潮坪、混积泻湖和混积台地三种沉积模式,提出了混积台地的间断混合与早期成岩变化存在联系。石炭系混合沉积的普遍发育具有特殊性,与石炭纪处于海西造陆运动中晚期存在多个剥蚀区,以及全球海平面经历了4次升降有关。 本论文旨在研究混合沉积与碳酸盐岩油气储层的关系。研究区小海子组和生屑灰岩段碳酸盐岩储层均具有混合沉积的背景。通过储层四性特征研究,明确了有效的油气储集岩为小海子组的残余粒屑/砾屑灰质白云岩/白云岩和亮晶粒屑/砾屑灰质白云岩,以及生屑灰岩段的含膏粉晶含灰白云岩/白云岩,其中均含陆源碎屑,为混积型碳酸盐岩。通过岩相学、地球化学等分析手段,对这几类主要储集岩的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对储集性影响最大的成岩作用为胶结作用、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和自生矿物充填。混积型碳酸盐岩特殊的成岩作用类型包括石英次生加大和自生地开石/高岭石的沉淀。碳酸盐岩台地上的混积作用以间断混合为主,通过分析认为研究区石炭纪间断混合的水文驱动力是与巨型季风气候相关的岸流。间断混合对碳酸盐岩浅滩沉积物的早期成岩作用有重要影响,不仅促进了海水白云石化的发生,与强岸流伴生的海平面短暂下降导致的滩体暴露使颗粒间缺乏早期胶结物,从而形成孔隙度较高的残余粒屑/砾屑灰质白云岩/白云岩。这是混积型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一个重要方面。控制储层形成的白云石化作用存在回流渗透白云石化、海水白云石化、浅埋藏白云石化几种模式。海水白云石化是小海子组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形成的主要原因,而浅埋藏白云石化及白云石重结晶对储层形成也有重要贡献。回流渗透白云石化和浅埋藏白云石重结晶是生屑灰岩段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基础。利用薄片、阴极发光、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等测试,发现研究区碳酸盐岩储层经历了热液溶蚀作用和热化学硫酸盐还原(TSR)相关的埋藏溶蚀作用。结合钻录井资料,明确了这两种溶蚀作用所影响的范围。热液溶蚀对研究区亚松迪地区和巴什托地区小海子组储层产生影响,而TSR作用主要对巴什托-先巴扎构造及其以北的地区产生影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晋燧;;加拿大铌钽矿床的新近评价[J];地质与勘探;1972年04期
2 张国栋,王慧中,朱静昌,董荣鑫;苏北下第三系阜宁群碳酸盐岩的基本特征[J];地质科学;1983年02期
3 涂富华;陈兴政;范长贵;;碳酸盐岩压汞资料的整理分析及应用探讨[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3年02期
4 王发锟,马凤山;太原、霍县岩溶和岩溶水[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88年03期
5 Robert O.Rye;张兴余;;碳酸盐岩为主岩的浸染型金矿床形成模式[J];世界核地质科学;1988年02期
6 刘鑫,杨传忠;碳酸盐岩矿物流体包裹体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应用[J];石油实验地质;1991年04期
7 杨卫东;陈南生;倪师军;南君亚;吴明清;蒋九余;叶健骝;奉新湘;冉勇;;白垩纪红层碳酸盐岩和恐龙蛋壳碳氧同位素组成及环境意义[J];科学通报;1993年23期
8 邹振宇,袁玉衡,邹锋;碳酸盐岩天然气藏的系统模拟与储量计算[J];四川地质学报;1996年03期
9 王士峰;伊海生;;可可西里盆地第三纪五道梁组地层及沉积学研究[J];青海地质;1999年01期
10 刘耀华,洪飞,金平;微堆中子活化分析测定碳酸盐岩中痕量元素[J];岩矿测试;2003年01期
11 刘俊海;宋文君;韩忠义;;丁家屋子断阶带碳酸盐岩胶结物的成岩特征[J];南方油气;2003年02期
12 唐湘蓉,谭仲平;塔河4区碳酸盐岩储层测井约束反演预测[J];断块油气田;2005年03期
13 许效松,杜佰伟;碳酸盐岩地区古风化壳岩溶储层[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5年03期
14 李明琴,张竹如,王智勇,徐进,钱嵘;用岩-土显微特征示踪碳酸盐岩母岩的成土过程——以贵阳市大山洞岩-土剖面为例[J];地球与环境;2005年04期
15 旷红伟;孟祥化;葛铭;;臼齿碳酸盐岩成因探讨——以吉林-辽宁地区新元古界为例[J];古地理学报;2006年01期
16 卢双舫;钟宁宁;薛海涛;潘长春;李吉君;李宏涛;;碳酸盐岩有机质二次生烃的化学动力学研究及其意义[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7年02期
17 黄捍东;罗群;刘洪昌;林娟华;万云强;;碳酸盐岩岩性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以建南地区龙驹坝构造为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年05期
18 李军;濮人龙;;乌南油田利用冲洗带电阻率计算碳酸盐岩含量的新方法[J];青海石油;2007年01期
19 钟绍华;汪学武;;黔中碳酸盐岩裸露区地震激发效果分析[J];天然气工业;2007年S1期
20 庄金银;黄永亮;;影响岩溶发育因素的几点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彦彦;郑永飞;;皖南震旦系蓝田组碳酸盐岩中沉积后流体的地球化学制约[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宝明;金庆焕;夏斌;;南中国海中新世碳酸盐岩的含油气意义[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3 蔡瑞;;一种碳酸盐岩溶洞储层识别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唐金良;黄中玉;徐亦鸣;;多波地震资料在碳酸盐岩气层识别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汤健健;林年添;刘建龙;王晓东;郝继杰;;频谱分解技术在塔中碳酸盐岩溶洞储层识别中的研究与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朱夏;;追悼季骅先生[A];丰功伟识 永垂千秋——纪念谢家荣诞辰110周年[C];2008年
7 蒋永年;;太古代碳酸盐的沉积条件和碳酸盐岩的丰度[A];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6-27)[C];1992年
8 陈代钊;;埋藏-热液(岩溶)成岩作用与碳酸盐岩储层表征——典型实例介绍及对塔中碳酸盐岩储层演化的思考[A];塔里木及周边地区盆地(山)动力学与油气聚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吴亚生;潘文庆;姜红霞;黄智斌;刘丽静;杨芝林;昌新玲;;塔里木盆地奥陶纪生物礁和碳酸盐岩沉积的古生物和沉积相研究新进展[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肖丽;范晓敏;马宏宇;;GR-RD交会图法在碳酸盐岩储层流体识别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伏美燕;混积背景下碳酸盐岩储层形成机理[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2 牛新生;松潘地区三叠纪异地碳酸盐岩块体和碳酸碎屑流及其古地理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3 赵彦彦;皖南新元古界蓝田组碳酸盐岩沉积地球化学[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4 肖琼;重庆三叠系碳酸盐岩热储成因与水—岩作用过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5 王京;碳酸盐岩裂缝型油藏多元信息综合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6 赵强;西沙群岛海域生物礁碳酸盐岩沉积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7 黄秀;澳大利亚鲨鱼湾微生物席沉积相多尺度正演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8 孙建库;不同类型碳酸盐岩储层横向预测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9 薛海涛;碳酸盐岩烃源岩评价标准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4年
10 康志宏;碳酸盐岩油藏动态储层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炼民;轮古桑南西碳酸盐岩油藏开采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2 白凌燕;宜昌陡山沱组碳酸盐岩岩石磁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3 李艳丽;贵州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稀土富集与分异的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4 曹鉴华;塔河油田奥陶系复杂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解释与评价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5 彭红利;碳酸盐岩油气藏构造裂缝分布预测及定量参数场形成初步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6 杨敏;塔中地区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储层评价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7 高博禹;碳酸盐岩储层应力敏感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8 孙玮;济阳坳陷孤岛潜山油气地质条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9 袁海锋;济阳坳陷桩西埕岛过渡带下古生界古潜山储集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10 贾存富;沾化凹陷孤岛潜山油气地质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庆梅;初步创建碳酸盐岩 缝洞型油藏开发模式[N];中国石化报;2006年
2 卢熠 施长春;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的“双重面孔”[N];中国石化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江其勤;川东北碳酸盐岩储层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N];中国石化报;2008年
4 李学仁魏明;探寻塔河油田堵水良方[N];中国石化报;2008年
5 记者 李东 苏华;注水“挤”油 水落油出[N];中国石油报;2011年
6 曾旺;我国碳酸盐岩储层改造技术获重大突破[N];中国石油报;2004年
7 记者 李东 苏华;塔里木成功破解碳酸盐岩“肠梗阻”[N];中国石油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张海霞通讯员 尚绪兰 伦增珉;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N];中国石化报;2008年
9 卞德智;攻克油田开发世界难题 边际油田变成高效油田[N];科技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梁新民;太原人扬起“白云之帆”[N];太原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