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传播视角下的中医养生电视节目研究
【摘要】:健康传播学发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如今,国外的健康传播研究发展迅速,研究方法更加科学;研究手段日益成熟,理论积淀也十分厚重。而我国的健康传播学起步相对较晚,发展也较为缓慢,直到2003年,“非典”疾病的蔓延才真正促进了健康传播学在我国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我国关于健康传播的研究日益丰富,而关于中医健康传播的研究,则是传播学与我国独特的中医理论和中医文化的结合,是健康传播学的本土化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健康信息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健康类电视节目的数量与日俱增。其中,整合传播中医传统文化的中医养生电视节目受到了广泛关注。而国家对中医药和中医文化的扶持政策,以及媒介技术的发展,也为中医健康节目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因此,本论文以北京卫视《养生堂》栏目为例,从健康传播学视角出发,对中医养生电视节目的传播进行研究论述。
本文首先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媒介技术等方面分析了我国中医养生电视节目的发展环境。本文认为,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老龄化进程加快,以及“看病难、看病贵”等现实问题,是促进我国中医养生电视节目发展的社会原因;健康产业发展强劲,借助媒体引发健康新风潮是促进中医养生电视节目发展的经济因素;政府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大力推广中医药文化,是促进中医养生电视节目发展的政治文化因素。而大众媒体承担着传播健康信息的社会责任,日新月异的传播技术又为传播中医养生知识,复兴中医文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是我国中医养生电视节目发展的媒介因素。
同时,本文根据健康传播的议程设置理论和过程模式理论,并结合内容分析法,对《养生堂》栏目2012年全年共366期节目进行内容分析,结合了定性与定量研究,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渠道几个层面分析了中医养生电视节目的传播模式。本文还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北京市城区居民进行调查,以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养生堂》栏目的传播效果,并从健康传播中的知、信、行理论出发,分析该栏目对北京市受众在知、信、行几个层面的影响。
最后,本文也以《养生堂》栏目为例,分析了我国当前中医养生电视节目的发展困境,本文认为中医养生电视节目存在缺乏既具有医学健康知识背景,同时又熟悉电视传播方式的专业人才;节目质量良莠不齐,大多数节目内容缺乏科学性;节目表现形式单一且枯燥乏味;节目播出时段不利,覆盖率低;受众人群有限等问题。随后,本文还分别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受众几个层面,对中医养生电视节目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改进对策:在文化层面上,中医养生电视节目应以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为根基;在传播主体上,构建专业的中医健康传播团队;在传播内容上严格把关,保证传播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并在节目议程中,充分发挥中医所长;在传播渠道上,应整合传播渠道,为更广泛的受众提供健康信息;最后在受众方面,应扩大受众群,注重受众反馈,并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使中医养生节目真正起到传播中医文化,促进中医事业发展,提高广大居民身体健康和健康素养的目的。
|
|
|
|
1 |
傅明光;;中医养生延寿秘法的再探讨[A];2011年中华名中医论坛暨发挥中西医优势防治肿瘤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
2 |
李彦知;杨建宇;;漫谈中医养生文化[A];第四届中医药继续教育高峰论坛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继续教育分会换届选举会议论文集[C];2011年 |
3 |
郭岚;王平;;中医养生的主要学术流派探析[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暨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
4 |
贾宏雄;;康复糖尿病的中医养生新模式[A];2010第二届中国老年保健(产业)高峰论坛文集[C];2010年 |
5 |
张雪亮;;中医养生理论研究随想[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
6 |
张雪亮;吴非;;中医养生科普的现状与问题[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
7 |
蒋力生;;简论中医养生的文化价值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第十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
8 |
布景林;;中医养生五大原则[A];第三届中和亚健康论坛暨2009·亚健康产业展览会论文集[C];2009年 |
9 |
任淑女;;浅析补益的应用原则[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暨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
10 |
任淑女;;PCI术后的中医养生原则应用[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暨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