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湾北部地层压力特征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摘要】:辽东湾位于渤海湾盆地东北部,其古近系东营组及沙河街组地层超压现象十分普遍,其中辽东湾北部不仅是整个辽东湾地区超压发育范围最广的区域,也是整个渤海湾主要产油气区,已有的勘探实践表明,辽东湾北部具有很高的油气勘探潜力。本文采用平衡深度法、Eaton方法、Bowers方法计算研究区的单井地层压力,并以实测地层压力作标定,分析三种方法在不同区域的适用性,结合岩性、有机质成熟度等资料作出单井地层压力纵向剖面图,简单分析其单井超压成因,并以此为基础得出了地层压力的横向和平面分布特征。结合研究区的油气水分布特征及油气藏类型,探讨了辽东湾北部地层压力与油气分布的关系,指出了油气富集的有利地带及下一步的勘探方向。本文取得的认识如下:
(1)平衡深度法比较适合研究区浅层地层压力的计算,但对中深层地层压力尤其是辽西低凸起沙河街组地层的计算精度较低,Eaton方法相对效果最好,Eaton指数1.8-2.4比较适合辽东湾北区的实际情况,同一区域Eaton旨数相差不大;
(2)研究区各凸起中央部位基本发育常压,凹陷及其周围斜坡带区域是超压发育的主要区域,凹陷与凸起之间的斜坡带往往压力系数变化比较快,显示了良好的油气运聚动力条件,从东二段-沙三段,超压分布范围变广,东三段是超压发育幅度最大的层段,超压的幅度自北向南有逐渐变小的趋势。
(3)辽中凹陷以油层或油气层为主,基本分布在东二段且以常压为主,辽西凹陷以油层为主,主要分布在东二下段,气层主要分布于东二下段及沙二段,油气层以正常压力为主,辽西低凸起以凝析气层及油层为主,从东二下段到太古界潜山地层都有分布,油气层主要分布于东二上段及沙一、二段,凝析气层主要分布于沙河街组一、二、三段,凝析气层以异常高压为主。
(4)研究区中深层至少发育有3种类型的含油气层,分别为封闭超压型(ⅠA型)、封闭常压型(Ⅰ。型)、弱封闭常压型(ⅡA型)。封闭超压型油气层在辽西低凸起及辽中凹陷北次洼均有分布,封闭常压性主要分布在凹陷与凸起之间的斜坡带,弱封闭常压型主要分布在凹陷中心埋深较浅的层位。辽西低凸起的封闭超压型潜山+披覆油气藏、辽中凹陷缓坡带的封闭超压型断块油气藏及辽西凹陷陡坡带的封闭常压型潜山+披覆油气藏油气产量较高,这些区域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带。
|
|
|
|
1 |
陈国忠;一个预报辽东湾东北部冰情趋势的方法[J];海洋预报;1986年02期 |
2 |
符文侠,李光天,何宝林,刘国贤;辽东湾潮滩及滨下动力地貌特征[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3年01期 |
3 |
徐善民,栾作峰,徐文强;辽东湾表层沉积物天然湿容重和含水量的分布及其与粒度的关系[J];海洋科学集刊;1993年00期 |
4 |
刘明华;李林川;祖峰;杨晓波;赵岩;;辽东湾北部脉红螺中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J];地质与资源;2009年01期 |
5 |
周英;;专家释疑:“冰圈”首现辽东湾[J];今日科苑;2011年08期 |
6 |
陈国忠;;辽东湾冬季冷暖与前期500毫巴上空极涡、付高的活动[J];海洋科技资料;1980年04期 |
7 |
孙延维,董须瑜,金洪太;雷达测冰实验初报[J];海洋科学;1983年01期 |
8 |
郝培章,刘金芳,俞慕耕;辽东湾海冰及运动特点分析[J];海洋预报;1993年04期 |
9 |
王玉广;何宝林;;辽东湾北部浅海区现代冲淤动态分析[J];海洋湖沼通报;1993年04期 |
10 |
杨洪斌,马雁军,赵国珍;辽东湾东海岸近地层特性探讨[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0年02期 |
11 |
孔祥鹏,苏宇凯;辽东湾北部浅水区海水腐蚀试验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3年04期 |
12 |
胡宁静;石学法;黄朋;刘季花;;渤海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中金属元素分布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03期 |
13 |
苗丰民,李淑媛,何宝林;辽东湾北部潮滩及浅海区泥沙运移趋势[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2年03期 |
14 |
杨爽;王昆;宋伦;刘桂英;宋永刚;;辽东湾海域典型营养盐指标分布规律的统计与评价[J];河北渔业;2014年06期 |
15 |
徐长贵;余一欣;吴奎;万静;柳屿博;徐小龙;吴航;;辽东湾坳陷断裂联接及其控油气作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4年04期 |
16 |
沈梧,林树枝;辽东湾海冰的断裂韧性[J];大连工学院学报;1986年01期 |
17 |
许以和;珠江口和辽东湾油气勘探有重大发现[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7年04期 |
18 |
练金;;代前言[J];中国海洋平台;1989年S1期 |
19 |
张新颖;贺萍;王腾飞;陈兴全;马奎羽;王汉民;;辽东湾地区沙河街组三段断裂体系的沉积响应[J];石油化工应用;2013年12期 |
20 |
李亚楠,张燕;辽东湾顶部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机理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3年03期 |
|